地雷区

评分:
6.0 还行

原名:Under sandet又名:十个拆弹的少年(港) / 拆弹少年(台) / 血肉之区 / Land of Mine

分类:剧情 / 历史 / 战争 /  丹麦   2015 

简介: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更新时间:2018-12-25

地雷区影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被精心遗忘的《地雷区》

编者按《地雷区》在本届北京展映的无数大片中不算那么醒目,却是资料馆、北京展映与丹麦电影协会共同力推的作品。这部由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影片在电影节期间上映以来,也着实受到观众如潮好评。


“丹麦电影聚焦”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与丹麦电影协会联手奉献的系列展映,4月20晚(明晚)是“丹麦之夜”,也就是本次北京展映“丹麦电影聚焦”单元的重点活动。
届时,艺术影院将放映今天向大家推荐的这部《地雷区》,包括导演马丁·赞里维特先生在内的《地雷区》主创团队届时也将亲临现场,参加开幕及映后交流活动。希望大家喜欢。
如果你对这个游戏界面不陌生的话,恭喜你,证明你曾经年轻过!但是《扫雷》无疑是“怕麻烦星人”的一场噩梦,人生已如此艰辛,为何还要在游戏中举步维艰?也许,《地雷区》同样也是这样的作品,对观者的情感与理智发出了某种挑战:当你走进故事,我相信,体验到的绝非“头脑体操”那样简单。
理性的抉择:自食其果的惩戒?
二战后,德军战败,在丹麦留下了地雷与战俘。和平来临,两者作为战时侵略国的产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伺服在海滩上的地雷和待安置的战俘,正好匹配,构成了故事:德军战俘去清理德军曾埋下的地雷。
看似残酷的设定,于情于理却皆具其合理性:扫雷是门高风险的技术活儿,需要大量人力,且稍不留神便命丧黄泉;而德军战俘的规训和惩戒需要场所和“岗位”。再说,难不成要把德军供养起来,丹麦军官去面对德军埋下的危险?让德军自食其果的方式,既规避风险、提高重建效率,又可产生象征意味的惩戒与赎罪,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在理性光芒和民族情感的共识下,德军战俘的命运由此框定。

感性的记忆:铭记仅作价值预设?
有人说,“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很可怖。但言必称奥斯维辛,则更加绝望。
试想,将奥斯维辛简化为德国和犹太人的历史问题的孤案,并进行泾渭分明的价值判断,是否意味着另一种恐怖?若这种简单的二元的价值判断成为简单粗暴的价值预设,而这种不宽容——是否可以解释奥斯维辛的存在?
进一步说,简化后的集体记忆(譬如奥斯维辛)脱离历史本真后并占据着认知结构的太多比例,使我们对身处的文明感到心安和期待:那些惨绝人寰的故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那时候是战争;战争是文明的脱轨,是非理性;只要有理性、文明,我们的社会绝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但事实,远非如此。

于是,我们在《地雷区》中看到,战争结束后,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向犹太人投去仇视目光的德军,变成了被同样目光灼视的对象。丹麦人运用德意志民族最崇尚的理性光芒,做出无论是出于社会效率还是文化意义都十分合理的抉择——将这些年轻的德国军官送往地雷区——而这同建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工作思路几近相同。
认知的复杂:法西斯是普通的!
必须强调的是,上文中提到地雷区的运作与集中营的某种相似性,不是为了污蔑谁或是为谁洗脱,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可能性。

我们不知道那些正值青春的男孩是如何成长的,他们在参军至被俘前做过哪些事情;军士长作为长官与权威,仇视德国纳粹主义,扮演“暴君”的角色无可厚非;但毋庸置疑,在地雷区的这段时光,他们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他们只是经历了战争,是有战争经历的人而已。

值得我们记忆和警惕的不是这些特殊情境下的人,而是:为什么会发生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又将如何处理、安放这段记忆?一个词条?某种预设?我们又将如何看待我们自己呢?

地雷区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