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的俘虏

评分:
6.0 还行

原名:Кавказский пленник又名:冤无头债无主 / 山岚之爱 / 山之囚 / 山中困囚 / Prisoner of The Mountains / Kavkazskiy plennik / 高加索囚徒

分类:剧情 / 战争 /  俄罗斯   1996 

简介: 本来是一场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战乱仇杀,谁知失手被俘的俄军虾兵蟹将,被高加索村长当

更新时间:2018-02-07

高加索的俘虏影评:导演说

影片《高加索俘虏》是俄罗斯电影导演兼编剧谢尔盖·鲍德洛夫于1996年代拍摄的表现当时车臣战争的一部影片。影片公映后,引起俄罗斯评论界的极大关注,并在戛纳、卡洛维发利等国际电影节及俄罗斯的塔夫尔电影节上连连获奖,成为当年俄罗斯电影中引人瞩目的事件。
有关高加索的故事曾被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伟大作家描写过,以《高加索俘虏》为名的古典作品和现代作品也不乏佳作,尤以托尔斯泰的同名短篇小说闻名。托翁的小说是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描写了当时战争中几个俄罗斯军官在高加索的山路上被一支车臣人的队伍偷袭,成了高加索的俘虏的故事。
鲍德洛夫的电影也在描写车臣战争,也是描写俘虏。作者在此借用了托翁小说的名字,意在拍摄一部表现在战争中成为俘虏的人的命运、他们对生的渴求的影片。导演认为,当今世界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但局部战争却接连不断。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处于新的分裂组合状态下,更是如此。
不过,产生这种想法时,车臣战争还未爆发。影片的主创人只是想创作一部具有概括性的影片,而且将拍摄地点选在了波黑或者墨西哥。然而,事情的发展变化远远超出他们的构想,车臣战争爆发了。于是,想拍一部与真实事件有一定距离的影片的构想,变成了一部描写在车臣实际发生的战争的影片。而原准备在国外进行的拍摄工作,结果是在距车臣不远的,俄罗斯境内的塔吉斯坦完成的。
影片描写车臣战争中两个俄罗斯士兵被高加索山民俘虏的事件,在情节结构上导演显然借用了托翁小说的构架,但主题思想却有自己的侧重点。托翁的小说主要描写人在追求自由时所表现的坚忍不拔和不屈不挠精神,影片则着重表现了这场战争的毫无意义以及个人面对死亡时的思考和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影片故事情节以两个俄罗斯军人被俘后始终企图逃跑为契机而展开。俘虏之所以没有被处死,是因为车臣老人阿布杜尔(这也是托翁小说中一个主人公的名字)想用他们做人质换回围剿时在城里被对方抓走的儿子。而既然俘虏还活着,也就使他们产生了逃跑的愿望。不过两个俘虏在对逃跑、求生的手段的思考和运用上各不相同。在这里,影片作者表现了两个鲜明的人物性格——现代人的性格。
两个俘虏中年长一点的是准尉萨沙。孤儿院长大的萨沙已经是一个久经考验的职业军人了。他参加过三次战争,都是和平时代爆发的战争。他为人勇敢,行动敏捷,富于进取。如今,身陷囹圄,他能甘心坐以待毙吗?在赤塔,重病的儿子还要靠他挣钱医治。故此,他必须逃跑。他采取了残忍的手段,打死了看守他们的岗哨。然而,在他们又被抓回时,高加索的山民以他们宗教所允许的方式——割断其喉咙对之实行了报复。萨沙惨死在他乡,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萨沙一角由一向以扮演生活优越的知识分子的俄罗斯著名电影演员奥列格·梅什尼科夫扮演。对他来说,扮演这个遭遇悲惨境遇,在其中又必须进行自我认识的角色显然是一个新类型,也是一个新考验。不过演员经受住了考验,完成了与以往角色截然不同的任务。而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表现了产生这一局势的因素及对这一局势的敏捷反应。
年幼一点的俘虏是新兵伊万·日林。这一人物形象是作者借用了托翁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塑造的,而且作者在其性格处理上也多少运用了托翁的手法,将其塑造成为一个纯朴善良、富有乐观进取精神的人。托翁的小说中,伊万在封闭的地下室里之所以能够忍受臭气的熏蚀、闷热的煎熬以及潮湿的侵袭,是因为他精神上没有太大的负担。他不太珍惜自己个人的生命,也不太留恋尘世间的生活。影片中的伊万,同样纯朴善良,富于乐观精神。这一角色由非职业演员、艺术学工作者小谢尔盖·鲍德洛夫(导演的儿子)扮演。显然演员完成了这一任务。他在表演这个温厚善良、纯朴可爱的俄罗斯农村小伙子时表现得无可挑剔。从他的表演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主人公无疑是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些纯朴善良、胸怀坦荡、从未失去轻信的天性和温厚天真的心灵、始终相信好人比坏人多的男子汉的后裔。
但是,如何将这些特点与已经身处俘虏境地、随时都有可能被人打死的现实相结合呢?伊万的性格是有发展的。开始,他将获得自由的希望寄托在年长于他,而且久经沙场的萨沙。随后他以自己的方式争取自由。
他和老头的女儿——小姑娘吉娜常开玩笑,给她做玩具,逗她玩。他对看守他们的岗哨、被割掉了舌头的哈桑的命运表示关注。他对萨沙一开始表现出的轻视与傲慢视而不见……也许,他想以心灵的沟通,以人与人的交往及相互善待获得对方的宽赦。这一点他得到了。交换俘虏失败,他即将被处死时,小姑娘吉娜恳求老头“不要杀死他”,当阿布杜尔老人将枪对准他的后脑勺时,却朝天空放了两抢。伊万得救了,可高加索的山民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影片结构简洁严谨。围绕俘虏逃跑所展开的故事在每个情节的“螺旋圈”上使影片涉及的问题一步深似一步地展示出来。这里不仅表现了萨沙和伊万的归宿,还涉及了阿布杜尔老头、他被抓走的儿子、小姑娘吉娜以及山村的村民,还有其他俄罗斯士兵的命运。谁能说,萨沙和伊万的命运不会在他们身上重演呢?影片结尾,被老头放掉的伊万所看到的不正是飞往山区轰炸山村的俄罗斯直升机吗?双方交战何时休,而战争给双方民众带来的又是什么呢?在这里,影片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也正是影片的主题立意之所在。
无疑,影片作者沿袭了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所表达的思想:战争与谋杀既与自然规律相违背,又与人的本性格格不入,是应该谴责的。与托翁稍有不同的是,影片作者还论述了这一没有休止的流血事件发生的根源。在托翁的作品中,俄军官被高加索山民所抓,是山民想用他们换取钱财。抓住俘虏,然后卖掉。托翁通过这一情节内容揭示出战争的危害及可怕:战争极易使人改变,使人出卖人,欺骗人。战争使人受伤、死亡或成为残废,使人成为俘虏,再用俘虏做人质进行交换,或者干脆把人打死,而最难做到的是热爱人。
影片作者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也采用了山民们抓俘虏的事件。然而,山民们这次抓俘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用俘虏换回在围剿中被对方抓走的阿布杜尔的儿子。影片编剧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道:托尔斯泰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却极富独创性:抓住两个俘虏是为了把他们卖掉以获钱财。如今,在把影片同车臣事件联系在一起时,他不能允许自己拍一部影片来描写一方抓住俘虏是为了卖钱,这样做意味着完全站在另一方的立场上。因此,他认为,剧中的情节线——交换俘虏更切实际,也更符合他们的剧作动机。
编剧的立场很明显,不想站在任何一方来描写这场战争。编剧认为,类似战争的发生,双方都有责任。也就是说,参战双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也不可否认地都有过错。在俄罗斯一方看来:统一的大国不能分裂,不能垮掉,南斯拉夫的局势就是一个可怕的教训。车臣方面却认为:民族虽小,但有权独立,有权自己解决问题。不过,编剧将双方的理由留在了影片之外,让观众自己去揣摩。
影片中,作者是通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些人的命运,表现了这一流血事件的没完没了和毫无意义。一个人的流血引起另一个人的流血,一个人的死亡招致另一个人的死亡,周而复始,没有尽头。而在这个各自认为都无过错、然而灾难却没有终了的事件中,暂时还没有人能够阻止和中断这种恶性循环。老头阿布杜尔似乎找到了不再进行报复、不再试图谋杀的力量,他放走了伊万。然而,俄罗斯的直升机却已飞往山区,准备轰炸……
影片作者在此揭示出,没完没了的谋杀、报复使这场战争永远无法停止。而在双方都有责任的情况下,双方相互残杀的举动似乎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又有其非理的一面。剧中人的行为也含有残忍卑鄙及英勇无畏的两个方面。当萨沙因为打死看守将被山里人以宗教仪式割断喉咙时,他心情平静、毫不隐瞒地承认是他打死了看守,似乎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精神,而处死他的人们的行为又显得是那么合理,因为他们是在为死者报仇。
影片中所有的人都在流血。俄罗斯人在流血,车臣人在流血。大家都在为这场战争付出代价,又都不肯轻易认输。谁都不肯放下武器,承认自己的过错或者失败。然而,老百姓是讨厌战争、渴望和平的,是想消除这场罪恶的。车臣的老头阿布杜尔本来是要打死伊万的,因为他的儿子已在双方的交战中被打死。可是,当他把枪对准了伊万的后脑勺时,经过考虑,却又放走了他。而伊万在看到俄罗斯的飞机飞往山区进行轰炸时,则大声叫喊着:“停下,那里有人。”
所有人都希望停止战争,老百姓渴求停战,就连官方也希望停战。然而,战争却总是停不下来。导演鲍德洛夫在此表现了一个疯狂的世界。著名电影评论家列夫·阿宁斯基写道:“如果世界发疯,你就只有一个选择:同世界一起发疯。没有理由,也没有道理可讲……如果你停止不动,你就要付出代价,付出自己的生命或者亲人的生命。如果你不停止,疯狂就永远不会结束。在这场无从谈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中,战争本身就是一种疯狂。而当今世界,不少地区都在发狂。流血、死亡不只发生在高加索,还有南斯拉夫、阿富汗、海湾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影片与以往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在含义上的不同之处。
在描写二战的影片中,人们浴血奋战,用生命抗击法西斯的侵略,用鲜血保卫自己的祖国,以正义的战争消灭非正义的战争,从而取得伟大卫国战争的彻底胜利。这不仅是苏联人的胜利,也是全人类的胜利。而今天的流血牺牲是为了什么呢?作者在此明显透出一种渴求。渴求疯狂停息,渴求战争不再继续,渴求各民族和睦相处,渴求人们以人道精神相互以待。而这种思想也明显表现在影片的艺术处理之中。
影片的造型处理突出了影片的主题: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求。银幕上,生活的艰辛渗透在对日常生活的详细描绘之中。山村里,人们忙于自己的耕作劳务。有的人在烤面包,有的人在祈祷。而在不远处,炮弹在爆炸、飞机在轰鸣、枪声不断、人在死亡。不幸的是,这种场景已成为人们的常态生活。而这种没有光明、没有欢乐、没有意志,使前不久还素不相识的人相互仇视又面对面相处,怪诞而又可怕的生活还在延续。
影片的每个镜头中似乎都有战争、流血、死亡、谋杀。摄影师烈别舍夫对这些场景的处理特别谨慎持重,几次以俯视的角度表现高加索的村舍院落,突出了当地生活的风俗民情。经过色调处理的镜头显示出民间生活与战争的对比,“天堂”和“地狱”的对比。透过青灰阴暗的色调表现地下室的黑暗,使观众深刻领悟到影片的隐喻性:战争就是黑暗,仇杀就是黑暗,不信任就是黑暗。
萨沙死后,身影出现在伊万的幻觉之中。他依然那么平静、潇洒、漂亮、整洁。从伊万身旁走过时,萨沙微笑着告诉伊万,他在“那边”很好,叫伊万随他而去。这场戏乍看起来似乎与影片冷峻而生硬的基调不大协调,但细细品味,却又是必要的。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抒情的色调永远属于和平。而在枪声不断、炸弹爆炸、人畜死亡的流血场面中稍稍地表现一些诗意的画面不是人们对和平、宁静、幸福生活的一种渴望吗?尽管这种愿望似乎只有在“那边”才能实现。
“鲍德洛夫塑造美丽的、从视觉上吸引人的世界不是为了使其浪漫化,而是在削弱情绪上的对立,在溶解隐含于自然生活画面中的危险性。在生活中,恶是那么不可避免,看来,也是那样容易消解。”著名电影评论家普拉霍夫这样写道。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可能出现几乎是童话式的结尾:刚刚经受了丧子之痛的阿布杜尔老头以无法想象的宽宏大量和博大胸怀放走了年轻的囚徒伊万。然而,老头还不知道,俄罗斯的飞机已经飞近山村。
影片《高加索俘虏》获得成功,引起评论界及观众的注意可以说有两个原因:
一、影片反映了俄罗斯现实生活中最为迫切又最为棘手的问题,上至国家首脑、下至平民百姓最为关心又最为担心的问题。尽管现在车臣战争已暂时结束,但在影片的拍摄及完成之时,战争仍在继续。人们对现实的关注不能不影响对影片的关注,而影片又恰恰反映了迟早要反映的这一历史悲剧。
二、影片的艺术质量较高。在1990年代的俄罗斯电影充满生编硬造,以乐取悦观众,或者作者只顾表达自我,拍出一些观众无法看懂的影片的潮流中,这部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又以高水平的专业技巧、流畅的剪辑、精湛的摄影、出色的对话完成的影片无疑使评论界及观众耳目一新。
不言而喻,一百多年前,当托尔斯泰以其尖锐的笔触揭示出俄罗斯国土上各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并为其无法解决而叹息时(托尔斯泰的《高加索俘虏》写于1872年),他表现的是一种具有广博胸怀的人所具有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他的作品是一种呼吁,是一种号召。他在诉诸人们的良知,他在寻求光明的明天。
一百多年之后,在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候,人们发现,当年困扰托尔斯泰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高加索的民族问题依然存在。导演鲍德洛夫通过影片表现了对于寻求民族和解的愿望、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人民获得幸福宁静的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对托翁思想的继承。而导演针对影片的定性,这是一部“人道主义影片。主题是不要相互残杀”道出了世人的心声。从当今世界态势,从民族矛盾来看,导演的创作动机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