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情书

评分:
0.0 很差

原名:大地情书又名: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

分类:纪录片 /  中国大陆  2020 

简介: 本片以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作为拍摄点,将镜头对准黑土地上十位平凡而伟大的面

更新时间:2020-04-23

大地情书影评:我也要给我的家乡东北写一封情书

首先感谢纪录片导演,带我重温了一下童年,重游了一回故乡。我是没有资格做评论的,我能做的只是赞美,作为一个东北人,真的很少能看到正面描述东北生活、展现东北文化的影视作品,如今网络上充斥着的更多是丑化和消费东北或东北文化的作品和段子,大多数始作俑者甚至正是东北人自己,这让我感到心痛和无奈,也更显得本片的难得和可贵。
令人惊讶的是,片中的每一张面孔我都似曾相识,十分亲切,这当然不是因为我真的认识他们,而是因为在我成长过程遇到过的所有人中,总是能找到和片中人物或脸型或行为或语言上相匹配的人。对他们的采访,就像在采访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兄弟姐妹或我的街坊邻居,他们说的话和我一样,他们说的理论和我父母灌输给我的也一样。为什么黑吉辽加内蒙古四盟能够统称为东北,绝不仅仅是地理区域这么简单,更多是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语言,相同的背景和相同的文化。
我是在东北的一个偏远农村长大的孩子,经过按部就班的读书和考试,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农村,也离开了东北。我时常自卑和自责,因为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当在这片土地长大成人之后,在消耗了它为数不多的土地资源和教育资源之后,竟然选择离开了它。请各位腾出时间来看这堆文字的朋友们不要因此攻击我,我热爱这片土地,它对我的影响早已经融入我的血液和骨髓,我的一举一动都流露着它在我身上折射出的影子,它教会我的思想和精神还会影响我的孩子,甚至一代又一代。
我始终很感激自己生在东北长在东北!
片中的一切我都有所耳闻或是切身感受过,因此对于大部分内容都有强烈的共鸣。首先,导演拍摄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作为一个离家多年的东北儿子,片中的每一幕都是我魂牵梦绕的场景,曾经有个小孩就在这一个个类似的场景中奔跑、跳跃、歌唱、开心或哭泣,如今这一幕幕画面除了熟悉和亲切外也蒙上了一层求之而不得的乡愁。
东北话
常年在外地生活和工作,早已经把乡音悄悄地隐藏,不是羞于说东北话,更多地是为了在正式的商务的场合有合适和严肃的样子。但时不时还是会冒出来特定的一两个词语,往往会让我会心一笑:“哈哈,乡音难改啊”。
片子里的东北话让我感觉到十分亲切,亲切到我的泪水瞬间就可以夺目而出。从2010年离开东北,到如今已经有10个年头了,这期间很少能听到地道的东北话,最近几年因为工作原因甚至不得不全球多个国家来回跑,对家乡的地理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在这部纪录片里我听到了如此淳朴、地道、动人的东北话,这让我难掩心中的激动,倍感亲切,十分满足!
除了黑吉辽三个省的东北话略有不同之外,甚至农村和城市的东北话也不尽相同,农村的东北话更加质朴和原始,语气是肆意的、轻松的、自由的,城市呢由于发展速度和经济文化的领先,更早地更快地接触到新鲜事物,语言上会更多地揉和普通话的成分,东北味也有,但总觉得不够劲儿,就像是被普通话的一些条条框框给束缚在了一个圈子里,虽然圈子也很大,但有个别的词语终归是不够自由和随性。
片子中的东北话就是地道的乡村东北话,也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东北话,但我还是听得出来,在面对镜头的时候,老乡们有一丝丝的拘谨,语言也在刻意地使用他们认为的正式一点的词汇。但我知道导演一定是下了很大功夫,让乡亲们尽量放松和尽量自然。因此,不需要查资料我也可以断言导演一定是个不折不扣的东北人。
跑山人
记得是我读大学的某一年,从电话和网络里陆陆续续得知,姐姐姐夫正在外出打工,去的仿佛就是小兴安岭的某个林场,工作就是跑山,采松子,采榛子,姐夫可以爬树,姐姐只能在下面捡,采集完之后会把所有的货物上交给这一片山的承包者,自己则留下用汗水换来的佣金。
姐夫和姐姐生活在别的区域,虽然周围也有山,但过的完全不是靠山的日子,成为跑山人更多的是因为希望赚些外快,贴补家用。对于他们,茫茫的大山一样也是陌生而神秘的,他们在深山老林里除了本职工作——采摘各种山果之外,同时也在四处搜罗任何他们没见过的物件,姐夫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农村男人,从小由于家庭或者个人原因读书成绩并不理想,早早地出来打工赚钱,然后又没有更多的主见和自我意识,就只能和邻里的同龄人一样早早地结婚早早地生孩子,当缓过来劲的时候才发现一辈子就只能这样了。
通过姐姐姐夫的真实经历,我知道了小兴安岭,知道了跑山人。那一年他们在跑山的时候捡到过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颗硕大的灵芝,我是过年放寒假回家的时候才见到的,虽然已经过了小半年,他们切成了若干份分别用来送人和泡酒,剩下的灵芝依然是超出我认知的大。姐夫是当一个宝贝捧回来的,当我看到那巨大的灵芝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欣喜,又加上姐姐姐夫不经意间的描述,总让人感觉那个深山藏着无数的神秘和宝藏,甚至渴望能够亲自感受一番。但我知道,这只不过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我对于文学或影视作品中某一个类似场景的臆想罢了,真实的深山老林并不神秘或美好,甚至到处充满了危险,和人们为生计所迫的无奈。
虽然我知道松子是东北的特产之一,但也实在没法联想这一颗颗香腻的坚果粒是怎样和松树扯上关系的。看到纪录片才明白原来它就藏在一个个的松树塔上,这让我再一次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探索精神。
“我们的家庭就是实在人家,过日子都是朴朴实实的,一代传一代就这么个情况”,跑山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我感觉异常的温暖,因为这类话我听过太多遍了,从我自己的父母或者从身边的每一个家庭,大家都在以勤劳踏实作为生活的准绳,似乎每一个普通的东北家庭都以实在和朴实为傲,他们清晰自己的处境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于自己的处境,只希望能通过双手的劳作创造财富,也从不奢望太多,只要衣食无忧,足以最低水平的养小赡老即可。片中的跑山家庭是殷实和幸福的,他们有一栋干净亮堂的大瓦房,三代同堂,每个人都笑得醇厚和真实。
希望这对跑山父子以及所有勤劳勇敢、踏实乐观的东北跑山人都能够笑对生活,用勤劳和汗水浇灌幸福满足的人生。
采冰人
我没有去过凌晨的呼兰河上看采冰人如何劳作,但我知道哈尔滨的那个全国闻名的冬季游览项目——冰雪大世界是有多么的恢弘和壮观。我记得第一次去冰雪大世界是在2014年,即便从小就在东北长大,但直到进入了太阳岛上的冰雪大世界才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冰天雪地,并且第一次知道了原来IPHONE还有“温度过低无法使用”这种提示。在这里也给南方过来玩的朋友们一个建议,如果冬天来东北那么一定要去冰雪大世界感受一下,最好是在晚上,也一定要在市区的时候买上几包热力贴,在那个冰和雪的世界里面,衣服能起到的放寒作用变得很微弱,只有热力贴和不停的运动才能让人感觉到温暖。另外,冰雪大世界里的洗手间通常会比较火爆,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在被冻僵之前多半都会躲在洗手间里,再也不出来了。
“抻悠点”、“扎(ga4)一下”,导演对于片中的很多东北话都标注了字幕,这些文字可能不是完全对应东北话的真实发音,但依然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是“阻住了(原发音为‘左’住了)”这里我认为字幕是有一点问题的,采冰人称冰块互相作用的那个力为“左力”或者说“左住了”,它并不是“阻”能够完全替代的,在我所理解的东北话里,“左”的含义更贴近于“别(bie4)”,或者“楔”住了。
采冰人李春武说了一个关键词——冬闲。东北的冬天温度低时间久,大部分室外劳作是没法进行的,因此没有稳定工作的老乡们多数都会选择打麻将来消磨时间,我的童年就是在父亲打麻将和母亲不停地劝父亲不要打麻将这个循环往复中度过的。像李春武这样的采冰人是东北众多无稳定收入群体中的奋斗者和幸福者,奋斗是因为他们因时而动,竭尽全力去争取生活和家庭的利益,幸运是因为他们还有这个门路,能在冬闲的时候寻得一份采冰的工作。虽然李春武说这种工作是“好人干不了,赖人不稀得干”,但我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这样一个选择机会的,我也大胆地推测李春武口中的“兄弟们”就是他在老家招募的团队,因此在这个团队里他就成了头儿。
采冰这个工作确实危险,尤其是需要站在漂浮的冰块上的时候,如不慎跌落,彻骨的江水瞬间就能冰冻身体和四肢,没有办法像平常落水一样游动或者呼救,而且冰面下的水是流动的,在手脚失去知觉的时候很容易被水流冲走,如果不幸被冲到没有被打破的完整的冰面下(这种情况我们叫“顶锅盖”),那么这个人就凶多吉少了。我并不是在YY某种极端的场景危言耸听,因为这种情况真的时有发生。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附近有一个很大的池塘,冬天那里就是我们小孩子们的乐园,村里的父亲们都会为自家孩子制作一个爬犁和一副冰锥,孩子们每天放学最开心的就是拎着爬犁夹着冰锥跑到冰冻的池塘上“滑冰”,我们叫它“滑冰爬犁”。有一年,大概是我7、8岁的样子,和往常一样我们在冰面上追逐和滑翔,突然听到一声闷响,我当时还在极速驰骋并不清楚怎么回事,当冰爬犁消耗完惯性作用停下后,我回过头来才发现和我最要好的那个小伙伴不见了,冰爬犁在远处的冰窟窿旁边翻倒着。坏了!小伙伴掉进冰窟窿里了!我脑子里随即是一片空白,然后手足无措,好在旁边有一个长我们大概5-6岁的大孩子反应迅速,趴在冰窟窿边缘胳膊伸进去四处比划,终于在小伙伴还没有漂远的情况下抓住了他胡乱拍打的手。从那以后,我好像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小伙伴来这个池塘滑爬犁,我自己也对所有的冰窟窿产生了恐惧。大学的某一个寒假回家再次看那个池塘的时候,发现上面已经积了一层厚厚的雪,彼时网络日益发达,游戏动画铺天盖地,再也没有孩子们玩“冰爬犁”这种游戏了。又过了几年再回家的时候,那个池塘干脆变成了一个农田,看来这种游戏连带这片池塘都只能永久停留在记忆中了。
题外话:我们小时候大家都穿妈妈亲手做的棉袄,冬天各种出去撕疯打闹,玩热了就把棉袄扣子全部解开,敞开胸怀露出“线衣”来,按理说在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下这种情况是极容易感冒的,但奇怪的是我们一直很健康,很少有因为冬天疯玩过度而感冒的。如今的孩子们,每天被精致的羽绒服捂得严实,出门上车,进屋下车,没有了“冰爬犁”这种游戏,没有了冬日冰天雪地里的摔跤打闹,反倒是更容易感冒生病了。
在第一集临近结束的的时候,李春武的一句“该咋是咋的”也勾起了我清晰的记忆。“该咋是咋的”是一句不折不扣的耳熟能详的似乎每个东北人都会用的口头禅。因为听得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老一辈人或者集市中的商贩,紧随其后的故事真实与虚假参半,以至于我曾经一度怀疑当面对某人刻意提及这个关键词的时候,我是应该无防备地信任还是应该触发心底防线保持警惕?
“大自然在考验人类意志的同时,也塑造着东北人坚韧挺拔的个性,寒地黑土之上,他们用自己的奋斗造就了平凡的幸福,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感谢每一个平凡的自己”
二人转
去成都读大学是我第一次离开东北,辅导员张XX这里就叫他张老师,张老师似乎对所有东北学生都会提一个唱二人转的需求,这是第一次让我觉得原来二人转在更多外地人的眼里基本上是和东北人画上等号了的。这也是难怪的,因为我突然发现我身边每一个同辈或上一辈的亲戚朋友似乎都可以随口唱上几句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在我们这几代人生活中的地位。
如今这个戏种基本上算是死了吧,虽然网络上依然充斥着各种所谓的二人转或二人转演员,但这些节目与真正二人转实在是相去甚远,所谓的二人转演员也多数只是个演员或者喜剧演员而已。互联网的迅速下沉,短视频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成了信息的传播者甚至缔造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一代的东北人几乎没有再接触正宗二人转的机会了,只剩下网络上的调侃以及被扭曲误解的伪二人转形象。此时的二人转与其说是一个戏种,倒不如称之为一个噱头,遗憾的是这个噱头往往带着不十分正面或高雅的意味。本山大叔带出来一大群二人转演员,很多都活跃在影视娱乐圈或边缘,成了如今传播东北文化的主力军,但也同样在这群人的影响下,二人转演员的形象似乎被固化了。
我所理解的真正的二人转是经典和高雅的,成长的过程中我机缘巧合听过几场大戏,有诙谐幽默的喜剧如《猪八戒背媳妇》,有严肃庄重的正剧如《包公断案》《罗成算卦》,也有温婉柔情的爱情剧如《梁祝》《大西厢》《回杯记》,有些甚至是催人泪下回味无穷。甚至于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专门下载二人转正戏的音频每天在宿舍播放,同宿舍的另外三位同学一个来自广西一个来自甘肃一个来自陕西,没有人感受过真正的二人转,但一旦播放起来,我们都能够听出其中的婉转悠扬的韵味。
我希望纯粹的二人转能够被更多人听到和理解,我希望真实的东北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接触和认可。
纪录片还没看完,只看了全5集中的第1集,后面根据片中内容继续堆字。
2020.05.04更新
海外某地
本篇文字仅做个人观点表述和情感记录,承蒙浪费时间阅读,不喜勿喷。

大地情书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