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

评分:
6.0 还行

原名:Fury又名:战逆豪情(港) / 怒火特攻队(台) / 暴怒

分类:剧情 / 动作 / 战争 /  美国   2014 

简介: 1945年4月,德国纳粹已成强弩之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落下帷幕,战火正转向德国

更新时间:2018-02-20

狂怒影评:一部打着“真实”旗号的抗德神剧——《狂怒》影评

电影主要讲述了:由唐指挥的坦克“狂怒”在经历了一场殊死之战后,回到了营地休整。由于之前的战斗使“狂怒”坦克小分队丧失了一位队员,上级便指派了一个名叫诺曼的打字员给他们。刚开始,初上前线的诺曼惊恐万分,被队友粗暴地欺负。唐为了让诺曼克服恐惧,强迫他杀死了一个被俘的德国士兵。在之后的战斗中,诺曼终于勇敢地开枪向德国士兵扫射,踏出了第一步。美军攻下一座小镇后,诺曼邂逅了一位德国少女艾玛,两人之间产生了情愫。可在诺曼一行人准备继续出发的时候,德军的一发炮弹炸毁了艾玛住的楼房,杀死了艾玛。万分悲痛的诺曼,被队友摁进了坦克,跟随部队继续前进。路途中,诺曼一行遭遇德军“虎”式坦克的攻击,三辆坦克只剩下一辆“狂怒”。在唐的沉稳指挥下,“狂怒”击毁德军坦克,然后只身推进。不料,在一个十字路口,坦克的履带被德军地雷炸断,他们只能停下修理。祸不单行,诺曼侦察到远处一大队德军这在朝这里行军,唐当机立断,率领队员在坦克中与敌军决一死战。然而,在最后的战斗中,除了诺曼外坚持到援军的到来,其他四人都壮烈牺牲,无一生还。
初看电影名时,我就开始不停地猜想:为什么取名为《狂怒》呢?它应该指的是盟军对于纳粹的一种态度吧。可种种猜测过后,影片却告诉我:“狂怒”只是一辆坦克的名字。这就未免有些尴尬,看来对于电影,还是要注意不要“过分解读”啊!
电影一开场便是一个仰拍的远景镜头——硝烟弥漫、一片死寂的战场,分明是一番激战之后的景象。画面一切,进入坦克内部。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观众知道:刚才的战斗使他们失去了一位情同手足的战友。由此,我猜测影片可能采取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使用闪回的手法,展现之前战争的零碎片段,使观众在知晓战斗的激烈外,更能通过这名队员的死亡,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战友间深厚的感情;第二种是采用倒叙的结构,讲述成员们从相遇到彼此熟悉、一起战斗到共同成长的故事。然而,这一次我又猜错了,影片只是简单的线形叙事结构罢了,没有那么多繁杂的花样。不过,导演对于“第一本”的把握还是比较成功的:直接略过之前的战斗,却通过场景的布置、人物的外形与对话,让观众了解到之前的战斗是何等的惨烈。随后画面切到营地,在发生了唐殴打纳粹士兵这个小小的矛盾冲突后,便引出了诺曼这个角色,不久之后就开始执行新的任务。寥寥几笔,却较为饱满地刻画了影片中两个关键的角色——唐的威严、暴躁以及对纳粹深深的仇恨;诺曼的迷茫与惊恐。踏上征途后,观众也对“初上战场的菜鸟诺曼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观众的内心便产生了对剧情的期待以及对影片的代入感。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坦克大战应该是影片中最精彩的片段了,可也仅仅是影片中。相较于传统的战争片,《狂怒》唯一的优势仅仅是在于角度较为新颖。像战争片的经典之作《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都将关注点放在步兵身上,《敦刻尔克》则是以步兵和飞行员为主人公,坦克在影视作品中常常被忽视,在大部分时候仅仅是作为一件辅助的道具,起一个陪衬的作用。而《狂怒》则填补上了这个空缺,成为近年来主流院线电影中唯一一部刻画坦克兵的战争题材电影。除了题材外,导演最引以为豪的就是“真实感”。可在我看来。与《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相比,《狂怒》的“真实感”只体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演员身上的道道伤痕和斑斑血迹。全片采用了低饱和度的冷色调,画面以灰、黑色为主,一派冰冷与肃杀的压抑感。不过,影片中用于区分敌我的“红绿色激光子弹”和烟花般的爆炸效果,竟给我一种《星球大战》的错觉,这一点实在是让我无力吐槽。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真实”?剧情?5位士兵(还有一个菜鸟)对抗一支装备精良的德国党卫军,以四人牺牲的代价消灭对方上百人,这叫真实?唐在被包围的情况下,站在车顶上操作机枪杀伤敌人,打了5、6分钟毫发无损,直到最后才被狙击手“偷袭”成功,这叫真实?这不就是好莱坞版的“抗德神剧”嘛!豆瓣上有人以一个段子作为评论“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布拉德·皮特”。所谓的“真实”,不过如此。
每次评价战争题材的电影,都不得不提一下《拯救大兵瑞恩》,如今还得加上了一部《血战钢锯岭》。其实《狂怒》与《拯救大兵瑞恩》的设定十分相似。都是在一支身经百战的小分队中加入一个“非战斗人员”,而且两部电影中。这个角色的身份都是打字员。除此之外,在两部电影中,都出现了一段相似的情节——放敌人一条生路。《狂怒》里,诺曼在手榴弹爆炸前,通过一扇门爬到了坦克底部藏着。然而,一名德军士兵发现了他,双方僵持了一会后,德军士兵默默地离开,并没有暴露他。虽然早就猜到了这个套路,可当它真的发生后,却突然有些迷糊——为什么这个德国士兵选择放过他?难道是因为他惊恐的请求触动了那名年轻士兵的恻隐之心?还是因为那名德军士兵怀有一颗纯净善良的心?结合之前无论唐如何强迫,诺曼都不肯杀死德军俘虏,我只能认为:是因为两人内心都埋藏着善良。正如《芳华》中所说:“只有心怀善意的人才能识别并且珍惜善良”导演是想借此说明:残酷的战场上,依旧有高尚的灵魂在闪耀,抗拒着野蛮的的同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得到的只有无尽的伤痛,唯有以德报怨,才能化解仇恨。可如果这样分析,那诺曼这个人物就十分矛盾——他初到“狂怒”的时候,胆小如鼠,在战场上手忙脚乱,胡乱射击。可在唐强迫他杀死德军战俘后,他就克服了恐惧,在战场上发挥出色,得到了队友的赞扬。此时的他,相较于之前已有所成长,对于杀死德国人已经不再如之前一般抗拒(尤其是他们行军路上,党卫军将平民悬挂在道路两旁的行为应该改变了诺曼对德军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德军的怒火)。而之后艾玛的死应该是彻底改变诺曼的关键!为何这样讲?那就拿唐来举个例子,虽然影片中没有介绍唐极端仇视德国人的原因,但我们不难猜出:唐一定是有“挚爱”被德国人所毁灭,或是出生入死的战友;或是战火中的令他怦然心动的一位女子。同理,对于诺曼来说,艾玛的死应该会激发他对于德国人的仇恨,让他在之后与德国人的战斗中能毫不手软地为了报仇而杀戮。然而,在最终的决战中,其他四名战友在子弹打光后仍在殊死反抗,而诺曼则抱着枪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不复之前的“英勇”。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他,只有在真正生死关头才会显露出来。每一部战争片中都有英雄,但也有这样“胆小怕死”的士兵——《狂怒》里的诺曼、《拯救大兵瑞恩》里的厄本、《血战钢锯岭》里的霍华德。他们的存在,除了衬托主角外,也能反映出战争对人的改变,更能加强影片的“真实感”,而他们通常也是英雄事迹的见证者。诺曼或许是一个胆怯的人,但无论一个人有多懦弱,在底线被触发之时,总会爆发出血性。可为何诺曼依旧选择了逃避?难道艾玛的死还不能触动他吗?恐怕的确如此。诺曼与艾玛只是不期而遇,他们俩之间可能只是因为音乐而迸发了某种“情”。对诺曼来说,艾玛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对于艾玛,他的“欲”要远远大于“情”,而这个“情”也绝非所谓的爱情,只是某种怜悯与关怀之情。否则,在战友欺负艾玛的时候,他也不会缩在一旁,默不作声,充耳不闻。由于导演并未做太多说明,因此观众很难明白诺曼与艾玛之间到底是因何生“情”,难不成是因为音乐?那导演安排这样一个冲突的意义何在?是为了体现战争的无情?还是为了说明战争使士兵都丧失了道德,沦为了禽兽?还是想表明女人在战争年代可怜的命运?在战争戏中安排“爱情”元素的目的何在?《血战钢锯岭》中,爱情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是支撑着道斯完成“奇迹”的关键动力,更是道斯的信仰之一。而《狂怒》呢?这段“情”对诺曼有任何影响吗?恐怕没有吧。从整体来看,这段情节存在的意义,只是让队友在艾玛死后,为自己粗鲁对待艾玛的行为向诺曼道歉,将这个片段与队友道歉的片段一并删去的话,对电影后续发展几乎没有影响,那它的存在又何必要?
除此之外,在如何对待俘虏这个问题上,我以为《狂怒》会向《拯救大兵瑞恩》学习,安排如下的情节:在诺曼的坚持下,盟军小分队释放了这名俘虏。可之后不久,这个俘虏就带着援军气势汹汹地找他们报仇。盟军小分队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击溃了敌军,杀死了那个忘恩负义的德国人。诺曼也因此深刻地领会了“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这个道理。或者是:在诺曼的坚持下,小分队释放了这名俘虏。在最后的决战中,只有诺曼活了下来。德国人在战后检查是否还有盟军士兵存活,诺曼被发现了。惊恐过后,他发现那名德军士兵正是他之前放走的那个俘虏。德军士兵看到诺曼,愣了一会,然后大声地回复长官没有漏网之鱼。两人对视了几秒,德国士兵起身离开了。这样的处理,不但存在充足的人物动机,更能使观众认识到善良的可贵,从而更加厌恶残酷的战争。亦或者是在此后再延续一段:诺曼继续跟随部队作战。在一次战斗结束打扫战场的时候,诺曼发现这名士兵的尸体。这会让观众在感慨“好人没好报”的同时,也对战争产生厌恶,达到反战的目的。然而,影片却无任何交代,只是遵循惯有的套路,安排了这段情节。在观众看来,这未免有些荒谬,而导演想表达的主题、传递的情感,也就很难被观众所接受。
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甚至还体现在结局上。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还是《狂怒》,都以:小分队的成员全都壮烈牺牲,只有新加入的“菜鸟”活了下来,得到了友军的支援为结束。在目睹《狂怒》逐步滑向“抗德神剧”的深渊后,我对于这个结局未免有些错愕,却也稍稍平复了无力吐槽的心情,还稍稍调高了影片在我心中的评分。不过,与《拯救大兵瑞恩》相比,《狂怒》对于结局的处理方式稍显奇怪。《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死亡时的平静带给我心灵的震撼,丝毫不亚于《银翼杀手》中罗伊安祥的坐化。我即感慨于生命的脆弱,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军人的职责——服从命令、完成任务。导演没有刻意地烘托“英雄主义”,因为他们只是无数平凡士兵中微不足道的一员。在战争中,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无名英雄为了“正义”抛头颅,洒热血,而导演真正想歌颂的是军人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厄本这个角色的存在也是一个绝佳的对比,他虽然保全了性命,但在战争中,他是个无耻的失败者;而那些牺牲的勇士们,才是最终的胜利者;除此之外,影片也借此再次宣扬了“反战”的主题,因此,《拯救大兵瑞恩》在主题的挖掘上也堪称完美。
影片以一个俯拍的上帝视角镜头作为结束。随着摄像机的升高和旋转,画面由近景下的坦克逐渐扩大至远景镜头下尸横遍野的战场——坦克四周,横七竖八的全是德军的尸体。这一幕是何其的惨烈,可我却觉得这有些奇怪。导演的目的好像不是反应战争的残酷,批判战争,而是想烘托渲染“狂怒”小组的英雄主义精神!《战狼2》里:在冷锋打倒欺负战友家属的流氓地痞这个片段中,也使用了与此相同的手法,其主要展现了冷锋伟岸的“英雄”形象与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正因如此,我对导演大卫·阿耶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产生了疑惑。
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迸溅的血浆、密集的枪炮声、士兵冲锋时的呐喊声以及受伤士兵的惨叫声,除了再现真实的战场,从感官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刺激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观众因此厌恶战争、反对战争。一部优秀战争片的内核恰恰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可现如今的部分战争电影,却将关注点与核心放在:弘扬爱国主义、宣传胜利、歌颂英雄上,这固然有利于提升国民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但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发国民的民族主义和好战情绪。一些影视剧中极具煽动性的口号,如:“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看似热血,看似爱国,却极容易让生活在和平年代、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在面对国际争端时,选择以武力的方式解决,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世界,这都是极大的隐患。
真实地还原历史、尊敬先烈、尊重对手应是战争影视剧的基本要素,而“反战”则应是永恒的主题。很遗憾,《狂怒》在这两点上都没有做到很好地权衡与明确,最终沦为了虚浮的“抗德神剧”。

狂怒的相关影评

狂怒
涅瓦纳 • Fury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