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

评分:
6.0 还行

原名:一年又一年又名:

分类:剧情 / 家庭 / 历史 /  中国大陆  1999 

简介: 故事从1978年讲起,陈福生(滕汝骏 饰)是一名电影放映员,育有一子名为陈焕(许

更新时间:2018-11-10

一年又一年影评:编剧李晓明叙说“一年又一年”



提起李晓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由他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以及“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等一批深为观众熟悉和喜爱的电视剧。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推出的连续剧“一年又一年”入围中宣部“五个一”奖和共和国50周年10部献礼片,编剧还是李晓明。带着对这部戏的兴趣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现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的李晓明。
记者:“一年又一年”以编年体的形式反映了20年来的巨大变化,这个创意是怎么产生的?
李晓明:。戏从1997年年底开始酝酿,1998年春节动笔,9月完成若就编年体这个形式来说,想法更早一些那是我在帮助别人策划剧本时,忽然想到,文革后到今天的这段历史可以细细抖落,逐年来写。
  为迎接建国50周年,我们中心准备献礼片,我就想起当初这个打算:细细地写细细地写也有很多种方法,我想最好是一年一集,从1978年年开始,一直写到1998年年。动笔之前我在北京图书馆泡了一个半月,把1978年年到现在的“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能找到的,都找来很快地捋了一遍。实际上是在呼唤自己回忆,包括当时的一些国家大事,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等。然后决定材料的取舍。我的原则是不管当时这事算大事算小事,只要今天看着有意思,我就留下它。当时特别大的事今天看来是无意义的,我也不要。当然同样是20年,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我是按照我个人的一种感觉,但我觉得我的感觉或许能代表相当一批中国人的感觉。
客观地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盛唐也好清朝开国也罢,这几个盛世,我们都没有赶上,而从史料和各方面来看,当时它再怎么强盛,也不会比得过我们这20年的中国。也可以说,有史以来这是中国的老百姓活得最好的2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确实可以用翻天覆地来概括。
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它能承担的任务是有限的,它也不可能真正地成为一部编年史。我还是写两家人,一个是干部家庭,一个是贫民家庭,这样涵盖面广一些。这两个家庭实际上都是老百姓,是老百姓的两端。这也是我比较熟悉的两个范畴。虽然我没在胡同里生活过,但我可能对这种生活有一种天然的感悟能力。另外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个人真正经历过感觉到的历史,所以我在这戏里写的主要人物,就是我们这个年龄:40岁出头,插过两年队,77,78级的大学生。在这部戏里我还用了一个电影院的放映员,尽可能地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脉落捋了一遍。又通过副食店老太太以及顾客和售货员的关系,反映出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这种变化。戏里用电视,文学,流行歌曲,以及婚姻,感情,道德,价值判断等若干个点 。连下来形成一条线当然一个电视剧不可能把中国所有的问题都写出来为什么叫“一年又一年”,它本身就像个流水账一年又一年,过得也挺快;一年又一年,变化也挺大。完全是在个人感觉,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口语化,生活化的东西。
记者:这部戏和别的献礼片相比,除了编年的形式外,还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李晓明:戏以1990年年划界,分成两种风格1978年年到1989年,是写改革开放怎么从无序到有序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纪实的东西多一些,观众看这个戏就会想起当年自己的生活来;从1990年开始,戏的风格,样式到人们的服装,已经跟今天比较靠近了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中国非常平稳地走过了这些年这一段,剧中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物感情的纠葛多一些写到1998年年,越写越近,观众也越看越近甚至感到:?这不就是昨天的事吗实际上这个戏就是想引起观众的回忆,联想,并由衷地感慨一声:这20年变化确实大我觉得这就是向新中国50周年献礼了。
所以与其他的献礼片相比,这个戏离人民的生活更近。其他的献礼片更多的是向大家展示一段过去的历史。而它是要唤起人们对现实的一种共鸣。献礼片也可以拍得很好看。这并不需要你去迎合或是编造什么东西,而是要选取题材的一个点。搞电视剧这种大众文化,就要摸准观众的脉,说白了,我个人觉得有意思,没骗自己,我就这么写。一个人当自己的感觉膨胀了,觉得自己写什么别人都应该认为有意思,他的东西就没人看了。所以我每次动笔开写前几集时,是最痛苦的,都要无数遍地问自己:你这么写有人看吗我尽可能设身处地作一个普通观众,冷眼看自己的东西:??如果这个戏是别人写的我会不会看这么多频道,人家为什么要挑中你这个戏停下来?你想告诉人家什么?这些都要事先想明白。我写了这么多剧本也还是常常为这些问题苦恼。
记者:这部戏跟你以往的那些戏相比有哪些同与不同?
李晓明:与我过去的戏相比,它有相同的一面,即那种布尔乔亚式的都市人生,写这些东西是我的强项我个人性格比较平和,我写的戏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东西也比较少。我觉得那种东西是属于非常态的,真正大量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还是那种说不清楚的,缠缠绵绵的东西。
应该说这个戏有它的难度。这里的人物关系都是封闭的,21年的跨度,从头到尾就是这些人物,非常完整。这就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因为每年一集,剧中这么多人都得出来晃一圈,而且任何人物都不能丢。别的戏三集不露面没事,这戏三集不露面就是三年不露面,这三年他上哪儿去了,还得说清楚。所以这种情节结构上的排列,特别困难,这种困难观众是看不出来的,因为我已经绞尽脑汁,使它尽可能地让观众看着自然,以至于你到后来已经不会再去想这一年一年的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人物关系上了。这种方式有时倒逼着你回归到一种生活的原来状态,按照一种生活的正常逻辑来写。
记者:在剧中人物的塑造上有些什么想法?
李晓明:。陈焕这个角色,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高级知识分子 - 北师大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们现在的作品写老年知识分子很多,写中青年知识分子相对少一些我想展现的是这样一个人:他看书作学问,平时生活很枯燥,很单调,但也很松弛离婚以后,也有女孩子追他他不花天酒地,也不像老一代知识分子那样过于严谨。他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高级知识分子。戏里我设计的每个人都是“主题先行”的。为什么让他学经济呢?因为这20多年他要不时地告诉大家,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是一种什么状况。我尽可能使这个戏的人物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反映出社会中最典型的这部分人。所以这个戏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设计出来的东西。但它又别于那种瞎编的戏。它必须调动作者全部的生活积累。
记者:在这部戏里你和你的同学的影子非常明显,是这样吧?
李晓明:在戏里我等于是把我的经历,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合二为一又一分为二了男主人公跟我一样,1978年年初从插队的地方考入北师大,但不是我就读的中文系而是政教系,女孩儿半年后上了北大中文系,毕业分到北京电视台,而且是剧本编辑,写的又好像是我。给人物起名字时,也真的是去想那些大学同学的名字。这个戏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写完后基本把我这些年生活的感觉掏空了。
记者:请谈谈你的创作和生活体会。
李晓明:我应该算是中国电视剧产量最高的一个人我从1986年年开始写剧本,精确计算了一下,名副其实是我的剧本有300多集,当“枪手”的也有100多集,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写了将近400集电视剧,共700多万字。写这么多再没几个好戏就说不过去了。我认为我是中国比较纯粹的职业电视剧编剧。但我一直评价自己是个一流的编辑,二流的编剧。
我现在写剧本最大的障碍就是怕重复自己,因为我写的题材面儿比较窄,就是当代都市生活。老想有点变化,但并不容易。“一年又一年”如果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连续剧我可能就不写了,正因为它有点像做古诗似地讲求一种“格律”,形式上有一定的严格的要求,即一年一集,这一年事再多你也得把它说完,那一年事再少你也得把它说出一集来。这倒刺激了我的创作热情。现在电视剧完全市场化了,而且这个市场已经被港台片冲得稀里哗啦。国家拨款,企业赞助早已成为过去,电视剧的创作与播出完全成为一种商业行为。剧本乃一剧之本,对于编剧的要求就更高了。这对我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我的创作高峰已经过去,以往的生活几乎让我写干了,但我还是不愿意放弃当代生活这个阵地,因为这是很考验一个人对生活的判断和敏感度的。我现在的 觉就是被逼入绝境。但我这个人又偏偏就喜欢这种事,从写戏的角度讲,这叫置死地而后生。
李晓明说,他有两到三年的时间一个字没写。原因是当时他们中心让他当副主任,管生产管剧本,班子开会决定为全心全意把生产搞上去,自己不要再搞创作。中心搞了个长青藤剧场,要求一年要拍312集电视剧,他在一年的时间里看几千万字的剧本,但是发现老没有好本子。后来别人说,最好的编剧在那儿看本子呢。(1999年9月28日)
转载新浪:好人好梦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8633a60100aqit.html

一年又一年的相关影评

一年又一年
某妮 • 审片
一年又一年
igjy • 随笔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