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视

评分:
6.0 还行

原名:Le mépris又名:春情金丝猫(港) / 轻蔑 / Contempt

分类:剧情 / 爱情 /  法国   1963 

简介: 保罗(米歇尔·皮寇利 Michel Piccoli 饰)与卡米尔(碧姬·芭铎 B

更新时间:2017-05-28

蔑视影评:《蔑视》记略

《蔑视》是戈达尔第六部长片,第二部彩色宽银幕片,根据莫拉维亚小说改编。Michel Piccoli和Brigitte Bardot担纲分别饰演里面的剧作家保罗和他的妻子卡米尔。弗里茨.朗在片中饰演导演角色,这位导演接受好莱坞制片人投资,正在拍摄一部以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修斯》为题材的古装片,因为在解读奥德修斯与妻子佩涅洛佩(Penelope)的关系的观点上,与影片投资人普罗可修(Jack Palance饰演)存在分歧以致发生争执,后者邀请保罗改写剧本……影片叙事就在这个背景框架下展开。
戈达尔在这部长片里,显然具有较此前几部影片更大的叙事野心,从成果来看,影片也呈现出较为丰富的多义性以及不同层面的现实指涉。以下择取几点略记。

一、古典和现代:文化反思
影片中,关于奥德赛历险漫游十年才回到家里的故事,朗坚持古典的解读,但遭到好莱坞制片人普罗可修的强力反对,他坚持改写剧本,按他的解读,奥德赛是因为厌倦了妻子,压根就不想回家,而最后回到家并杀死了佩涅洛佩的追求者,其动机也并非出于对妻子的爱,而是出于丈夫的尊严。保罗介入剧本创作之后,他态度的转变是微妙的,慢慢地他违心接受了普罗可修的解读。这种转变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可用以揭示保罗对艺术创作的态度。影片中有几个保罗、朗、普罗可修讨论剧本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朗跟保罗单独谈到他关于剧本的一个设想,即佩涅洛佩对奥德赛的情感由爱向蔑视的转变。
同时,保罗与卡米尔的感情变化与剧本一线相互纠缠,相互映照,两人的关系由相爱转向闹别扭最后竟至于破裂、分路扬镳,呈现出与古典解读下奥德赛与佩涅洛佩关系的反面,而从卡米尔的视角来看,它竟致于在心理层面上「印证」了普罗可修的现代解读,她自身对保罗的情感变化也慢慢往朗所设想的蔑视的方向发展。两者的解读(古典的,现代的;男本位的,女本位的)交错一起,不啻于对剧作家夫妻关系的不同面向——从夫妻两人关系的实质样貌变化到卡米尔带有她相当自我想象成分的情感演变——作出了「预言」。古典与现代,艺术与现实,在这里呈现出一种奇异的交互与对照关系:两性的情感关系,几千年来不变;变化了的是什么?这里有一层文化反思的意味在里面,其中尤其包含着现代叙事/阐释主体从男性视角向女性视角转变,所蕴蓄的颠覆性力量,这点(包括在下面的「女性主义」部分)暂不展开探讨。

二、蔑视:双重指涉
当卡米尔对保罗说「我蔑视你」的时候,我们不难猜到两个缘由(场景)。场景之一:初次见面,保罗介绍卡米尔给普罗可修,(在做出种种轻浮举动之后)普罗可修邀请夫妻一同前往某处,保罗替卡米尔应承了,这时候如何前往的问题出现了,保罗面对着迟疑不决带着恳求表情的卡米尔,让他坐普罗可修的车先行前往,而自己因为种种迫不得已的原因迟迟才赶到,夫妻因此在后来第一次起了争执。场景之二:在拍摄现场,普罗可修邀请卡米尔跟他乘坐游艇先行离开,卡米尔仍是有所犹豫(但不再像上次那么为难),保罗毫不介意地让她答应下来。
这两个细节以及占了很大部分的室内戏——夫妻两人在家里的谈话,至少向我们展现了卡米尔对保罗态度转变的原因:她认为自己是保罗可以在金钱(买下房子)与她之间进行权衡抉择的一项,她不是独一无二不可取替的,保罗也不会体察到她对普罗可修的厌恶,甚至满不在乎地「促成」他俩单独相处,她看不到一个因为爱而奋不顾身保护她的丈夫的形象。
因此,她的蔑视,是因为保罗的懦弱,保罗在金钱诱惑下(或者说在资本压力下)的屈服。这种屈服与爱联系起来,并由于在(她以为的)保罗心目中可以权衡的缘故,所以她蔑视他。
这种蔑视的指向在这个叙事中是双重的,卡米尔对保罗的蔑视,具有角色心理层面的第一层含义,以及它所象征的作为第一叙述者戈达尔(艺术的化身)的价值取向:批评以保罗为代表的欧洲新生代电影人对于颐指气使的美国好莱坞资本的逢迎和屈服。影片以很多细节刻划了普罗可斯这个人物的粗鄙和专横跋扈,来烘托这第二层含义。通过这隐藏在叙事背后的蔑视指涉,戈达尔思考当代(指影片所摄制时代)欧洲或法国的电影(艺术)生产环境,同时不动声色地对以弗里茨.朗为代表的欧洲老一代电影人的坚守表示肯定和赞赏。
影片结尾,卡米尔抛弃保罗跟普罗可修出走,放弃了编剧合作项目的保罗,在阶梯上跟女翻译打招呼不受待见(这时候对于女翻译来说,由于保罗割离了与资本的联系,她已没有接近或礼待保罗的必要),这两幕所意指什么,不言自喻。
不过,出走的卡米尔最终与普罗可修惨遭横祸,所意味着的感情背叛与资本的结局,却多少让影片对于「蔑视」这个主题的上述表现有所削弱。这种结局所象征着的资本和感情背叛的溃败,在本质上与主线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反而深化了批判主体自身的无力感,以及面对困境的逃逸;同时,正像苏珊.桑塔格评论《随心所欲》谈到的(1964年),戈达尔将自身情感际遇(情绪而非理性)的不当介入,影响了影片的整体性。它所暗中透露出来的戈达尔对女性主义的观点,也颇值得一谈。

三、女性主义:自由与责任
戈达尔在这部影片中,从男主角——剧作家保罗的视角,所试图阐释的(或者我觉得可以阐释的),跟影片结尾(卡米尔背叛后的死亡)奠定的悲剧情调,倒是与「蔑视」主题相比,更构成了叙事上和逻辑上的连贯性。(可以与萨蒂亚吉特.雷伊根据泰戈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家与世界》中尼基尔与碧玛拉的关系,对照解读)
保罗是一个具有自由思想、极为理性的剧作家,他对卡米尔的爱不容置疑,他鼓励卡米尔走出狭窄的两人世界,走进社会拥抱真正的自由和意义。换言之,在他看来,他并不排斥妻子的自我独立意识,不会用爱和家庭去束缚她,他不排斥妻子与别的男人单独在一起。这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在他的思想里面,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人,理应如此,哪怕是他最深爱的妻子。因此,第二部分从卡米尔视角,那些导致她蔑视他的事由,在他眼中根本不存在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他对于卡米尔的「误解」所表现出来的被压抑的焦灼和疯狂,正是这种理性和自由思想的必然宣泄。
但女人是否经受得了这种「纵容」?或者说,她们无法理解它,因此她们往往也不懂得如何使用它(就如成年男性往往也难以正确使用它一样),更遑论在责任意识的支配下去适当使用它,体现在现实中,往往是她们不自觉地过度使用了自由而忽略了责任,就像女性通常责怪男性的那样。影片中,卡米尔悲剧的根源就在于此:她意识不到保罗所尊重她的、「给予」她的自由,更意识不到与这种自由匹配的责任(在她看来,只有保罗对她负有责任),一意孤行最终酿成恶果。
这与其说是女性自由独立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人如何自由独立、如何在自由与责任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区别在于对女性来说,它意味着一种「突然拥有」(挣脱了长久以来男性主义施加于自身的枷锁),当遭遇改变、身处「险境」时更容易无所适从甚至自我毁灭。尤其因为从女性角度来说,它长久以来缺乏社会经验和观念的反馈,因此自由所带来的「风险」更容易频发。
戈达尔从「自由和责任」的视角来解读女性主义,并以悲剧结局来嘲讽对女性主义的「误用」或不谨慎的运用(不管是对保罗还是卡米尔),我想对于现在的女权主义吁求,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戈达尔在此前一年的《随心所欲》(1962)里就诠释过这一主题,区别在于观点的主体性和生成语境与《蔑视》有所不同,但同样是以女性的死亡告终,这多少反映出此时期戈达尔对于女性主义的固有看法。

四、「语言」
《蔑视》具有较为丰富的可解读性,希腊众神的雕像、弦乐的使用,都给人留下与前此不同的戈达尔印象。我尤其欣赏那个让我惊喜的开头,开始时它让我想到的是,将拍摄花絮的「前置」所营造出来的强烈间离效果,当然,接下来的情节告诉我,这是一个误解,不过我还是愿意那样理解,并认为这是我见过的指涉电影「语言」的最好的场景之一。(如果从影片创作的剧中剧结构及该场景带强烈暗示的自我指涉性来看,也并非完全是误解,《蔑视》仍可看作一部「后设电影」。)
在《随心所欲》(1962)里,戈达尔探讨过「语言」的作用,在《卡宾手枪》(1963)里,米开朗琪罗第一次看电影的场景,表现出戈达尔对影像「语言」的高度兴趣和杰出表达能力,《蔑视》也展现了语言与沟通的窘境(角色操不同语言,经由女翻译的误译进行并且实现了有效沟通)……直到《电影史》(1988-1998)、《再见语言》(2014),从形式到内容,对「语言」的探讨,贯穿于戈达尔整个创作生涯,大概是其影片中最重要的母题。这是后话。
2017.05.27晚草

蔑视的相关影评

蔑视
烟枪 • 报复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