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教室

评分:
6.0 还行

原名: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又名:无声革命(港/台) / 沉默革命 / 静默革命 / The Silent Revolution

分类:剧情 / 历史 /  德国  2018 

简介: 1956年,两位高中生提奥和库特在去西柏林看电影的路上见到了匈牙利十月起义的新闻

更新时间:2020-02-14

沉默的教室影评:Schweigende

从泰格尔国际机场到查理检查站,我便认定柏林是欧洲一干城市中最不能令我打起精神的了,与空旷的街道,燥热的天气甚至是沉默的的哥无关,在古城林立的欧洲经历了二战与冷战摧残后新生的柏林颇显得鹤立鸡群,既没有华沙式的重建,也少了巴黎风的典雅,经历了世界杯的大辱,唯一能令这座城市骄傲的足球霎时间成了每位柏林人心照不宣却又闭口不谈的话题...我居住的酒店离查理检查站只有不到一百米,这里曾是东西德的的边界检查站,自1961年以来,这里历经长达28年的封锁,经历与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现在伴着第一缕晨光人们鱼贯穿行在路口,真是幅奇特的场景,仿佛那里从不曾有过隔阂;伤疤或许早已柏林人生活的一部分:列车穿行在曾经的界线,人们悠闲地倚靠在残破的柏林墙,波茨坦广场早已高楼林立...他们从未刻意隐瞒,也未曾忘记曾经的耻辱与悲欢......当“真实事件改编”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屏幕上,总能带我回到这里,无法忘记在柏林的回忆,也无法忘记那些看到的听到的故事,那些鲜活又残酷却是真实的故事。
东德某毕业班学生临时以课堂静默一分钟的方式悼念匈牙利革命的亡者,全体学员由此沦为政治刁难对象,其家庭与个人命运被彻底改变;以学生、家长、校方和当权者四重视角强调事件复杂全貌,更细致展现集体内部分歧,延续德国二战史造成的代际冲突和政治迫力作暗线,个人与集权体制的矛盾关系制造张力;全片偏向性的视角(西方视角)是有目共睹的,在东西德题材的电影中屡见不鲜,遗憾的是本片没能找到最佳突破口,可谓是成也在此败也再次:有真实事件作为基础的改编显得非常有力,是极具有戏剧的煽动性与表演的爆发性的,虽然导演有意降低门槛,可依旧是站在现今的立场之上,也许因由历史的残留,营造出一种控诉层面的反思,在无意之中却扩展增强了故事的普适性,在剧中“纳粹”和“社会主义”总被相提并论,试想如果故事背景不是发生在某个前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在任何制度、主义、国家与地区都同样显得合情合理,观众轻易的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感觉,然而这样的弱化并没有持续太久,蓦然堆积的镜头打破了戏剧的平衡感,“不可动摇的真实性”在末尾居然有了戏剧性的转折,仓促的收尾和一些理想化的设定让刚刚到来的高潮戛然而止,特别是洒在提奥脸上那道高度理想化的“资本主义之光”;他们是你我一样的青年学生,为了继续生活被迫抛下一切背井离乡,他们投入的何尝又不是另一种未知呢?
青少年既能成为国家政治机器,也能成为国家政治敌人,因为他们年轻、有活力、热血、敢做...青年学生极易沦为各种形式的“工具”煽动,政治宣传,甚至是艺术!本片在真实事件的选材改编以及事件的可信度上都下足功夫,演员们的表演也为剧本锦上添花,但是除此之外电影留给我们的思考深度却有待商榷,少了一份观察,多了一份控诉;沉默的力量是无形的,全面客观的目光显得更加的难得、必要,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在绝对意义上优于另一种制度,资本主义的欺诈煽动,和社会主义的镇压抑制有什么不同呢?“我永远无法理解人怎么会用枪把另一个人打死。”“因为找不到开枪的理由吗?”“不,因为死了就是死了再也活不过来了。”整齐划一的军人公墓和他们生前的主人没什么两样;21岁的俄国士兵与18岁的德国少年又有什么区别呢?父辈的奸佞与子辈的背叛,父辈的呐喊与子辈的沉默,父权的压抑,两者看似冲突的表面却有着内在本质的统一,“我们都生活在这片共同的土地”都曾有着共同的初衷与理想;个体的服从总被视作一贯的美德,信仰自由者是文化与制度的异类,遗憾的是,大多数,最终向现实屈服,朝着父辈们口中所谓的光明前途大踏步前进(早已习惯于无视路旁的白骨与哭喊)隐忍痛苦,却不知他们亦在谎言与背弃中成长,随着时光和呐喊一并消失埋没在长河的抗争中。
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给本片注入了意想不到的活力,片中的一众人物都代表着丰富多元的立场(简析):
子辈
埃里克:一位有着西斯拉夫姓氏的男孩,他那曾属红色革命卫队为革命捐躯的父亲是他心中的骄傲,并坚定不移的以此作为精神支柱;坚定的信仰者(以为)活在自己或他人编织(甚至可能是善意或无意的)的幻境,所有的疑虑都被积压,自我安慰也只是粉饰太平,真相引发的轩然大波,随之而来的是信仰崩塌带来不可逆转的毁灭;信仰危机是二十世纪欧洲非常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夹在东西阵营间的国家)以他为首代表经历了战争和混乱的人民,固守坚定,却面临信仰崩溃后的无所适从。
库尔特:富家子弟不知人间疾苦,为本次事件的核心人物,可以说反叛力量的中坚来源,有情有义的自由信仰者,缺少全面和对于事件后果的长远思考与目光,戴有典型的理想主义的光环;风暴的中心反而是最平静的地方,我们有更多的余地可以思考却无法拥有更多的选择与权衡,意义的衡量不在于怎样么想而在于怎么做。
提奥:在此我更倾向于将其认定为无政府主义者的代表,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上述自由的自由象征,这是一种更随性甚至伴随着动摇的自由,出于某些原因他们对于社会的残酷有更深刻的体会,人性的怯懦使他们容易动摇(也许是因为他们本就没有坚定的立场),主张保全精力养精蓄锐(群众中的代表),却也作为活跃分子和替罪羊。
父辈:
库尔特的父亲:光鲜亮丽的父权形象代表者,对于纳粹出身的岳父嗤之以鼻;却还有战争中“卑鄙”的幸存者这一特殊身份,背叛、出卖、卑微...却没有人能狠狠地唾弃他们,在残酷的背景之下所有的“幸存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卑鄙的”。
校长:工人阶级抓住某种机遇翻身做“主人”的代表,未曾忘记自己的出身也暂时没有被权利所侵蚀,却也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懂得自我保护,妄图据守自己最后的一丝利益,不存在坚定的政治观念和立场,“维护利益的主义都是好主义”,他气愤地说道:“你们这么做能帮到匈牙利人民什么呢?”若是从利益而非本质出发来看待事件,那么多数事件看上去都毫无生机也就是“没有意义”,是非对错的界限也就变得不能么分明,他们管这叫成熟,我却不这么认为。
提奥的父亲:曾经的革命者,亲历53年工人革命动乱,却遭惩戒流放,宽大处理的背后却是今生都无法洗刷的“污名”;反抗无望,生活举步维艰放弃出路,满怀的一腔热血逐渐被时间平息;我们所期盼改变的一切最终被生活的残酷压倒转而消融在家长里短的辛酸。
老埃德加:在更迭的政权中被迫害的边缘人物(由于其同性恋者身份受到宗教、纳粹、入侵者、社会主义者的多重歧视迫害)饱尝疾苦,在青年学生身上寻得渴望已久的“自由”光芒,被抓时反而释然。
埃里克的养父:神父本应是庇佑众生的角色,却显得软弱;伴随着信仰危机神的地位逐渐动摇,政治的头脑容不下佩戴十字架的脖颈;宗教是统治者的工具也是叛逆的起源,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发扬光大/赶尽杀绝。
基于本片主要作为男性主义标杆视角的观点,女性角色的存在被削弱,但是我们也能从中注意到几位看似隐藏在男性角色背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
莱娜:本片最为突出的女性角色,坚毅勇敢,但是比较遗憾的是个人认为塑造不是特别成功,在男主和基友的“光环”下游离,显得有些刻意,沦为一个依附的角色。
库尔特的母亲:女性总是最先觉醒的,因为有一个党卫军出身的父亲,她处处碰壁饱尝辛苦,沉默寡言,也不敢与自己的丈夫对抗,表面上言听计从战战兢兢,却是她,建议自己深爱的儿子远走高飞...“妈妈,真相有多重要?妈妈,为什么你什么都不说?”“离开这里,再也别回来。”
P.S: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爆发时,匈牙利球星费伦茨·普斯卡什等人正随洪韦德队在欧冠首回合比赛中客场挑战毕尔巴鄂竞技队,球队得知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球员们决定暂不回国,普斯卡什和柯奇士等选择留在西班牙。

沉默的教室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