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伦太郎

评分:
6.0 还行

原名:Dr.倫太郎又名:Dr. Rintaro

分类:剧情 /  日本  2015 

简介: 在慧南大学医院精神科担任医生的日野伦太郎(堺雅人 饰)拥有精湛的医术和同侪难以匹

更新时间:2015-11-01

Dr.伦太郎影评:从伦太郎身上我们所能学到的

这剧收视有些惨淡,当然跟剧情本身的薄弱有关,但也跟日本在情感方面的某些缺失有关。说起来治愈系的日剧很多,对于流行不抱怨文化的日本,兴许这类电视剧起到了某种宣泄、调节情感的作用。不过国人对这类电视剧的热情似乎要高过日本人。一日本心理医师称“在日本,发泄愤怒、焦虑的途径不多。这是一个重视秩序的国家。年轻人被调教到要能把自己装进一个非常小的盒子。无法表述真实感情。”了解一下日本的心理咨询行业,才知这部剧的用心良苦,其中呈现的谈话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势不两立,确实是日本的精神健康体系的现状。精神疾患在日本还是一个忌讳,如公众对抑郁的理解仍然比较肤浅,抑郁之人常因太过害怕而不敢公开,甚至会被视作软弱无能之人。精神科医生严重短缺,也没有与临床心理医师合作的传统。这类剧集的出现也许也是因为,日本需要开始更多谈论精神疾病,而不是将其看作只有少数几个人才会罹患的可怕、奇怪的病。
这剧卡司超级华丽,但都演着不温不火的角色,走的是温情脉脉路线,情节没有太多峰回路转,片中结局的配对也意外得有些狗血,唯一“出彩”的大概就是本来我们觉得要在一起的男女主角最终没有在一起,伦太郎在治疗梦乃的过程中,自我也疗愈了,可以爱除了病人以外的人了,但梦乃的拒绝,在情理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有人说,是因梦乃有亲密恐惧,觉得爱上来访者的治疗师,这么不讲职业操守的,不可信,也有人说,梦乃是为了成全伦太郎,谁让他坚持治疗师是不可以恋爱的(尽管为了更好的治疗这种理由,绝对是扯谈,恋爱是可以增加治疗师的理解和共情能力的,这么言之凿凿的原因,更多是他自己的创伤没好,为妈妈的自杀而自我惩罚,对妈妈的出轨有恨,也因此对亲密关系有恐惧也怕受伤,这么豁出去救梦乃也像是在救当年他没能救成的妈妈,或是在陪伴那个妈妈缺位了的童年里的自己,唉,据说不少心理咨询师都是儿时特能安慰抑郁家人的,孤独长大才知陪伴对一个困境中的人有多珍贵……),但我倒觉得,这也是梦乃成长的一种表现,她明白她当初爱的是伦太郎作为治疗师给她的爱,而不全然是这个人,她只看到了他治疗师的一面,自己缺的爱不能由一个同样缺的人无条件地来补,更何况伦太郎还有更应珍惜的百合子,却因创伤未愈而视而不见。
比起喊出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的话的其它角色,雅人叔的这个角色,不怎么讨好,尽管在剧中这个角色被神化了,他成了人人爱与之聊天的人,病人会追随他、离不开他,也是个可以让病人在短时间有“神奇”转变的人。当然略懂点心理治疗的,都会觉得太不“靠谱”。心理学圈子的人也是爱追相关题材剧的人,而且爱从专业的角度评点里面有哪些不符合规范和常情的地方,这部剧当然也成了众矢之的。在这还是为雅人叔拉拉票,虽然剧中一些对话乍听起来也不高深、也不玄妙,跟一般人想象中的心理治疗相差甚远,但也许剧组为的就是达到这样的效果,把心理治疗通俗化、日常化,心理医生就是个会聊天的朋友,有心理困惑的人有很多,找个人把心事聊出来,可以让自己更轻松快乐,所谓的“不正常”可能是因没被好好爱过,而非性格使然,能把这点传达到了,也算是实现了这部剧的价值。作为一个心理咨询的学习者,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其中的一些症状的呈现和对待它们的态度,很值得仿效,而一些对话和治疗技巧,也是很值得回味的。
人格障碍向来是影视剧最爱呈现的症状,如剧中女主角梦乃(明良),患的是解离性同一性人格障碍。记得一个教异常心理学的老师讲,我们学异常是为了了解正常,又或者讲正常人身上也有异常,只是程度有轻重。梦乃的状态,撇开病理的成分,倒是蛮多人都有的,不是说每个人体内都有个受伤的小孩么,从这个角度去看梦乃,她的另一个人格明良,是固着在了受伤情境中的过去的她,是一直在呼喊“妈妈请你爱我、不要离开我”的童年的她。人在某个因早年的未满足而种下的执念之下,或某个未完成事件之下,有时真的为了实现某个自己也已经记不起来、意识不到的目的和动机,而忽略身边更爱她的人,比如,那个妈妈桑。这一点很多人身上也会有。梦乃是极度社会化的,八面玲珑的艺妓,可以把客人哄得开心、逗得多少钱都愿意给,这是一种对怕被伤害的防御,看似不讲感情、只讲利益的她,是为了保护明良,不被任何人欺负和背叛,赚尽可能多的钱给妈妈花,让妈妈快乐,让妈妈回来。而爱上一个人,对梦乃来讲,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没被好好爱过的她,有太多与妈妈反复分离,长期忽视的阴影,一次又一次的满怀期待和满心绝望。于是对她而言,爱一个人,即等于重温那种撕裂的痛苦,对妈妈的绝望,让她很难去相信一个人,有期待即等于会绝望,于是干脆灭了那个期待。于是我们看到了她对伦太郎的各种歇斯底里、作天作地,反复考验伦太郎是否愿意永远和她在一起,是否无论她做什么过分的事情,他都可以承受,都不会责怪。这也许能让人更好地理解,为何有人会用恨的方式来爱,不是不爱,而是太怕失去和分离,而很多人的无情,也是为了逃避(用保护似乎更中性)内心最脆弱无助的部分,而很多时候,一个人再怎么看起来强大,还是会在创伤被触,缺爱、分离之时,压力之下,退回成童年的样子。与其说这两种人格是异常,不如说是大多人的常态。有意思的是,遇到伦太郎后,不管这算是治疗还是恋爱,明良的那部分人格都更多地出来,这也是为何在治疗和恋爱中,人都更容易退化成个受伤的小孩吧,尽管这也是治愈的良机,而治疗方法是接纳富有攻击性的那部分释放出来的负面情绪,给予软弱的那部分以承诺、陪伴与支持,承认这两个部分同时存在及同等的重要性,建构起两个部分在记忆上、觉知上的联系。
自闭症的那个个案也是挺让人动容的。剧里关怀到了妈妈的那个部分,因为很多时候,自闭症会被说成是妈妈照顾不良的结果。记得在一次心理学沙龙上,有个妈妈的孩子是自闭症,当有人提及自闭症可能是因妈妈照顾不周造成后,那个妈妈失控了,言辞里充满了愤慨和哀伤。即便是真的,也可能是无心之过或另有隐情,竭尽所能想要弥补的那种迫切和痛心,真是少有人关照到的,而归罪式的盖棺定论,也让妈妈更加的无力和无助,对孩子的伤害是会更多还是更少呢?剧中的妈妈是坚强的,即便自闭症的孩子无法跟人正常的沟通,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片里却说他们并非没有情感,只是他们有他们独特的一套表达方式,而他们甚至在某些方面存有天赋(尽管现实中这个比例很低),而剧里的妈妈每一次发现了孩子的某个姿势、某个动作,所想传达的意思时,就好像离他更近了一步,跟他有了连接。孩子也因感受到了妈妈这份坚持不懈地了解的心,而在妈妈受到威胁之时,挺身出来保护妈妈,愿意充当医院的研究对象。尽管这种感人的“奇迹”的发生率也很低,放大它们,也是为了给人以希望。正如伦太郎所言,他从不认为病人的问题是症状,而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个性”,这一点真的很难得。这也是为何有些人跟精神病人聊天,会有如遇“知音”的感觉,因为谁都想被人理解,而越独特的、越怪诞的对世界的“认识”,被理解的可能性也越小。这份孤独也许是这样的人必须承担的,他们也许看到的是,存在的,但还不能被那么多人看到的世界,又或者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
再来说说伦太郎对个案的一些处理方法和谈话技巧,很值得学习呢,能共情到这个份上,也是很多治疗师们的追求吧!他有一点可能是搞精神分析的看不惯的,什么都说是别人的问题,不说是当事人自己的问题,永远站在当事人这边。这怎么行,无助于让来访者成长么!毕竟伦太郎学的是自体心理学,更讲究的是共鸣。不少在迷茫、烦恼中的人,未必是认识不到自己问题的人,而是在身边找不到懂他的人,或者讲自责不断的人,这时能给到理解,或是能让其看到一切不全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就会渐渐走出来,变得更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这时还说是你不够努力,你的问题一大堆,估计只会让人承受更多的压力和混乱。这也是为什么伦太郎的一句金句是,我知道你已经非常努力了,你不用再努力了。当初也是妈妈的努力没被他看到,他无心的一句 “你要加油”,把妈妈推向了死路。所以在说这句时,饱含了他内心的苦楚和心酸。
处理重度抑郁的那个个案,从初学者的眼光来看,真是精彩!当时的女案主,处于麻木无感状态(用木僵是不是更专业些呢),为的是隔离一直忍受同事欺凌的悲伤,伦太郎的处理是,看到她手上一道道的刀疤,共情到这是不愿被人看笑话的地方,是很多人眼中懦弱的象征,可是在他看来,却是她一路与他人敌意战斗的勋章,也指出刀疤掩盖的是内心的痛,比起那份痛,这份痛不算什么(对待不说话的来访者的一种策略,即共情身体语言或特征)。为了让她能够感受到心理的那份痛,伦太郎取来了冰块,让她体会到了那种锥心的痛,并告诉她谁都会有这样的疼痛,重要的是,这种疼痛不会永远在那里,身体的体温可以将之融化,并非过不过去,这就好比她内心冻结的伤痛。很多病人因为缺乏处理强烈情感的能力,再加上早年吞没的经验,会让他们觉得他们还是当时的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面对,那种感觉非常可怕,会有地狱般的体验。这些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对于处在当时状态下的病人,估计什么效果也不会有,而伦太郎利用冰块让来访者用身体自己去感受,并让她意识到自己体内有资源去化解,才让她之后愿意把那些情绪释放出来,痛哭了起来。关于对她身上没有不好等的回应,受攻击是因为她的好,而非她不讨人喜欢之类的说法,看起来有点像是哄小孩,但对这位深信自己一无是处、不受欢迎的来访者而言却是十分受用的。这种用身体感受代替冰冷的解释和说教的治疗方法,真应当学习啊!
这种方法的另一处应用应该是在芭蕾舞演员身上。用谎言隔离丧失之痛的她,伦太郎采用的方法是,在她面前再现她两年来不愿再听的曲子、不愿再想的双人舞,当她看到女儿和实习医生的共舞,才感受到自己丧失爱人的悲伤,内心对有人陪伴的渴望,“你还想一个人跳双人舞么”,这句话戳中了她最柔软的地方。她在女儿身上看到了逞强的自己,独自偷偷学舞的女儿就好似独自应对困境的她,她明白了她不是一个人,她的女儿需要她,本来她们是可以共同面对的。蛮不讲理、无事生非是为了博取关爱,与其说她希望有人看到光鲜亮丽的她,不如说希望有人能看到孤独无助的她,可是后一种希望也是令她害怕的,更多人愿意活在好的感觉里,即便是虚幻的,这会让人觉得自己很有力量,无所不能,而后者会让人崩溃和瘫软,尽管那只是一种感觉,但对很多人而言,过往的经历让他们觉得这是不被允许或是不能承受的。
伦太郎对于病人心中的 “不好”、“不对”洞察敏锐,并将之看作是“个性”,扭转它们对当事人的负面意义,这点同样让人钦佩。比如舞蹈演员的案例中,从小被母亲严格训练的舞蹈演员,脆弱是不被许可的,于是他说,即便是成人,痛失爱人也是需要像孩子一样大哭的,更会赋予其“装腔作势”“美化自己”的戏剧人格以意义,“这是你活下来的方式”,未加任何评判。又比如,在大作家那个案例中,他也让作家接受了他的妄想,“人都会妄想,而你是这方面的天才”,更让他接受了那个醉酒时误吞的戒指(是对无果爱恋的哀痛,也是对灵感消逝的恐惧),“这是你苦恼的象征,也是你幻想的来源、美好回忆的纪念,”从而让他重燃对创作的信心。又比如有睡眠障碍的那个警察,因无法给妻子幸福而认为自己没用,给了自己太多压力,在伦太郎看来这是责任心和追求完美的一种体现,更是让他看到妻子没有将打她的人是他这件事告诉他,并非是对他的不满,是连他的缺点都包容了,是接受了完整的他,从而将本可引发矛盾的点,转化成了将两人联结得更加紧密的点;而在妻子那头,则让她看到,丈夫的认罪之举,不是对他们家庭的破坏,而是不愿让他们的家庭只是一株“需要特殊液体来保鲜的花朵”,不希望她以忍耐或假装一切都好的方式来维系,而让他勇于踏出举报这一步的,让他对未来心存希望的正是她,正如她丈夫临走之前留下的非洲菊的花语(伦太郎对身边物体的借用、引申,也是一绝啊!)。如此小心而细致地让双方看到彼此的爱意表达,也是难得!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也没掩饰伦太郎自恋的部分,如他的拯救情结,拯救迷途羔羊、引导人获得幸福之说,但实际咨询中咨询师只是拐棍,路怎么走、走得好不好是来访者自己说得算;如他觉得如果来访者说喜欢你,你也说喜欢TA,并让TA为你而好起来之说,有“假公济私”之嫌——借治病人来获取爱的感觉的私心。当然随着伦太郎的情结揭露,也觉着是人之常情。这也是该剧真实的地方,毕竟没有一个治疗师是完人,有时治疗师要成为病人,才知道怎么更好地治病。

Dr.伦太郎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