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春秋

评分:
6.0 还行

原名:Limelight又名:舞台生涯

分类:剧情 / 喜剧 / 爱情 / 音乐 /  美国  1952 

简介: 1914年夏天,伦敦一所单身公寓。芭蕾舞女演员塞瑞拉·安布罗斯(克莱尔·布鲁姆

更新时间:2007-10-11

舞台春秋影评:《舞台生涯》的意义与它的审美范畴

结论:《舞台生涯》的意义与它的审美范畴

恩格斯说:“我们现在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行将消灭以后的两性关系的秩序所能推想的,主要是否定性质的,大都限于将要消失的东西。但是,取而代之的将是什么呢?这要在新的一代成长起来的时候才能确定: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这样的人们一经出现,对于今日人们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一切,他们都将不去理会,他们自己将知道他们应该怎样行动,他们自己将造成他们的与此相适应的关于各人行为的社会舆论——如此而已。”19

恩格斯的这段文字已经为我们前面论述的那个“谜”找到了一把打开的钥匙。卓别林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处在美国这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家中,他的接近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民及其生活的经历与他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已经使他在《舞台生涯》中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接近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水平。悲剧女主人公梯丽的精神世界与她的恋爱观,之所以得不到社会的反应,之所以为其周围人所不容,之所以受到种种歪曲与冤枉,就在于她已经在自由恋爱婚姻的两性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先行了一步,达到了超越时代的高度,因此,她的以及她与卡伐罗在现存社会秩序与舆论下的悲剧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影片悲剧性的进步意义,就在于卓别林通过塑造女主人公梯丽的形象,坚持了而不是放弃了对这种人生理想的希望与追求的努力。“这是一支爱和希望之歌,它以最惨痛的细节表现了一种极苦的境遇。”20 很显然,表现了这种“极苦的境遇”的《舞台生涯》决不是一出“乐观的悲剧”,恰恰相反,它成了“苦戏”,所以正应该是一出哀怨的悲剧。只有“哀怨”这两个字,这一审美范畴,才客观地符合了这出处在悲剧作品特定背景下两个悲剧主人公特别是梯丽的崇高美好的人性和精神品格的内涵意义21。“哀怨”并不消极,它本身就是单个的小人物在庞大的黑暗社会面前的惟一可能的一种控诉与抗议的斗争方式。因此,作为《舞台生涯》最高成就的梯丽的悲剧形象,它的审美范畴,也就应当归属一种“哀怨美”。说到哀怨美,我想起了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他那本作为《电影美学》全书结束的第24节的最后谈到瑞典籍电影女星“嘉宝的美”的两段文字。巴拉兹对这种美的最高价值的阐述,也许可以作为对梯丽的“哀怨美”的最高价值评价的注脚:

“……嘉宝的美是一种更优雅、更高贵的美,这恰恰是因为它带着忧伤和孤独的痕记。因为不论面部的线条如何美,如果它布满着欢乐的笑痕,如果它是开朗和愉快的,如果它在我们这样一个世界里能够是开朗和愉快的,那么它一定是属于那种缺乏高尚情操的人的脸。即使一般不大敏感的人也能懂得:一种忧伤的受难的美、对肮脏的世界表示畏惧的姿势,要比微笑和狂喜更能表达出人类的崇高品质和纯洁高贵的灵魂。嘉宝的美是一种向今天的世界表示反抗的美。
“千百万人从她脸上看出对现世界的控诉,千百万人也许还未意识到要为自己的苦难提出控诉,然而他们赞颂嘉宝的控诉,并发现她所具有的美是美中之冠。”22


《舞台生涯》:好莱坞卓别林时代的终结

《舞台生涯》的影片片头有这样一段使人聊以自慰的字幕:

迷人的脚灯之光……
年老的下去,
让年青的登场。23

而影片片名原文是Lime Light ,意即舞台上的强烈灯光。无疑,片名与片头字幕暗示着沉浸于舞台生涯的演员的人生,乃至整个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人类的人生,正犹如舞台灯光那样,忽明忽暗,忽亮忽熄,是明暗、亮熄的反复交替与代谢。人生是一场不息的搏斗,其中充满了磨难,而正是这种磨难,炼就了人类理性思考的头脑,鼓起了人类不断地新陈代谢地奋斗下去的力量,才使得在宇宙中虽然渺小的人类人生,比起浩大而无谓消耗自己能量却不知思考的太阳之类的天体有着更大的价值与意义。宇宙中的人类在人生的意义问题上得以自慰的,即此而已。

影片是以卡伐罗悲剧性地结束了他的舞台生涯而告终的。当产生了卡伐罗的舞台上失去了卡伐罗之时,也正是产生了卓别林的好莱坞失去了卓别林之日。萨杜尔在他的《电影艺术史》中这样记载着:卓别林“这位孤独的艺术家在1947年宣布‘我和好莱坞宣战’。1952年年底,他为了到欧洲主持《舞台生涯》的首映典礼,从此就离开了美国。因为在他横渡大西洋的旅途当中,美国政府已经宣布了禁止他重返纽约。影片《舞台生涯》中的主人公名喜剧演员卡伐罗在孤独的晚年遭受迫害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卓别林自己的写照。”24 卓别林似乎对自己的悲剧性的命运有先见之明,把自己在美国的悲剧性结局预先通过《舞台生涯》的悲剧性结局表现了出来。卓别林进入好莱坞,正当美国好莱坞开始崛起于世界影坛之时,或者说,正是卓别林进入了好莱坞,才使得美国好莱坞影片誉满全球。犹如英国资本主义殖民于北美洲的土地而产生了美国,从而在美国实现了资本主义的鼎盛时世那样,正是英国艺人卓别林移居于美国而产生了卓别林电影,从而在好莱坞实现了他的电影的世界声誉,并构成了好莱坞的整个卓别林时代。卓别林在好莱坞的成功发迹,正是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在美国达到全盛时期的缩影。全盛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制度凭借自由竞争所必然构成的对于人才的需求与发掘,反映在文化艺术上,就为卓别林艺术天才的充分展示与发挥提供了最有利的环境与机遇。美国好莱坞与卓别林是一对双生子;而卓别林与好莱坞的矛盾,是美国社会内部政治经济危机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的结果。卓别林不能离开好莱坞,好莱坞也不能离开卓别林;可是卓别林又不能不离开好莱坞,好莱坞也不能不驱逐卓别林。事实证明,《舞台生涯》以后,卓别林与好莱坞的决裂,也就结束了美国好莱坞的整个卓别林时代;而离开好莱坞土壤的卓别林艺术之花,也就从此枯萎了。此后,卓别林也就没有拍出什么有影响的影片25。《舞台生涯》同时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成为卓别林天才的最高峰的,尽管这是从消极方面来说的。而与此同时,好莱坞,这片一度迷人的“冬青树林子”(Holly wood),在失去了卓别林这一棵真正永葆青春与生命的老冬青后,终于一时成了一片徒有冬青树林芳名的枯园荒地了,当时好莱坞也因此迅速衰落,“尽管有强有力的外交和商业手段作为后盾,美国影片的国外市场仍然一蹶不振(如在法国,1947年美国影片占上映节目百分之五十二,到1951年则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五)”26,而世界各国的民族电影的高涨却因此掀起了。卓别林的《舞台生涯》终于成了美国好莱坞的整个卓别林时代的终结,也是象征着好莱坞本身的一整个时代的终结。这不能不说是卓别林的真正悲剧,同时也不能不说是好莱坞的真正悲剧;就像《舞台生涯》本身一反卓别林的一贯的全部喜剧作品,而成为一部在审美总体上无法再带喜剧因素或显现乐观基调的“真正的悲剧”27作品一样;甚至也可以说——恕我刻薄一点——它也可以说是一切力图研究卓别林而恰恰不研究卓别林的《舞台生涯》,或者把《舞台生涯》的意义同卓别林的其他影片的意义等量齐观的卓别林研究家的一种悲剧,一种无法乐观的真正悲剧。


2000年11月12-17日根据1979年7月9日草稿
定稿并录于杭州梅苑阁




注释:

19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9页。
20 乔治•萨杜尔:《电影艺术史》(中译本)第342页。
21 1952年10月29日,卓别林在巴黎里茨大饭店为《舞台生涯》在法国首映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曾明确说过,他的“这部影片的调子是很忧郁的”。参见乔治•萨杜尔:《卓别林的一生》(中译本)第164页,韩默、徐继曾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9月版。
22 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译本)第270-271页,何力译,邵牧君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10月第2版。
23 《卓别林电影剧本选》第325页。
24 乔治•萨杜尔:《电影艺术史》(中译本)第342页。
25 卓别林此后还拍了《一个国王在纽约》(1957)、《香港女伯爵》(1966)两部不算很成功的影片,均摄制于英国伦敦。
26 乔治•萨杜尔:《电影艺术史》(中译本)第343页。
27 乔治•萨杜尔:《卓别林的一生》(中译本)第156页。



[本文系《人生的真正教科书——《舞台生涯》的意义》的“续二”;全文完]

舞台春秋的相关影评

舞台春秋
凝 • 皱纹
舞台春秋
m • 告别舞台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