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英语

评分:
6.0 还行

原名:クレイジー英語又名:Crazy English

分类:纪录片 /  中国大陆  1999 

简介:

更新时间:2017-12-15

疯狂英语影评:温热的跳蚤

我有觉知的记忆里,中国是在2000年以后开始飞速发展的。所谓飞速发展也就是剧烈变革。这种巨变跟我的生活有联系的首先是企业股份制改革,工人下岗,这是震惊全国,改变全国人民命运的大事件,这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是没有过的。往前回顾,90年的北京亚运会是我有记忆的为数不多的全国性的轰动性事件,那时我家刚刚有彩色电视机。之后便是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这些是通过前后推忆之后,脉络还算清晰的一条线索。除开这些之外,生活是庸常的,波澜不惊,大家都得过且过,谁跟谁还不一样。


百度了一下,中国入世的时间是2001年。现在回响在耳边的仍旧只剩那一年春节晚会上小品演员响彻耳际的带有乡土气息的中国加入WTO的喜庆声音。这种喜庆给人带来的是莫名其妙的振奋,我猜许多人在那一年春晚过后并没弄明白WTO是什么。许多年之后的今日,再回头望,我才对这WTO真正的感到震惊。


入世可能是90年代一系列政治动作的真正目的,之前所有改革可能都是为了这入世做准备。北京亚运会是冲向世界前的一场演唱会,工人下岗才能打破大锅饭的体制,港澳回归是打开了一个窗口,世界性的窗口。接着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走向世界。可见经过一系列的磨难,中国人民是多希望走出困境,面向新生活。而这出走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当然,我不是政治家,不研究政治经济,所以,我并不确定自己的看法。我仅仅是从一个小老百姓的角度来臆测一下国家大事,全是自说自话。


如果推断是合情合理的话,那么从这一过程中我们隐约可以感觉到中国人民该走了多长时间的夜路啊,可能是一个世纪多之久啊。


我喜欢鲁迅。从小就喜欢。但是只喜欢他的小说,他小说中的意韵略能揣测出一二,却不分明,只是喜欢他小说中的民俗画般的色调,像年画一样喜庆,其余的便不知不懂。虽然知道他文章中有更深的所指,但是没有渠道理解他,便就搁置下了。直至现在,鲁迅文章里的话外音,我仍旧看不懂,但是鲁迅在我心里却仍旧是花岗岩雕塑一般的存在,那形象不可毁灭。提到鲁迅,我首先便会想到的是呐喊二字。鲁迅是战士,是用笔呐喊的演讲者,是作家中的宋仲基。由此,我想到《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沈星移。因为爱而觉醒,因为觉醒而呐喊。


不改革,是应为没有逼迫。不呐喊,是因为生活太温热。


如果说90年代我们慢慢看到了生活的曙光,那么之前十年呢?二十年呢?五十年呢?一百年呢?我们在干什么?


在斗争。


历史绝对有会弯曲的时刻,这些弯道,这些远路,我们是怎样走上去的?一定不是因为只有这一条路。但是,我们走上去了,就一定会有原因。或许是好奇,或许是情势所逼,或许是鬼迷心窍,或许是上帝指引。总之一定有一种引力吸引我们走上这条路。事实发生之前,我们可以试探可以观望可以抱着希望,事实发生以后就铁板钉钉,成为历史。历史是弥勒佛,他的笑容是凝固的。历史对抗时间,协同时间一起排挤嘲笑人类。在这方面,人类永远是输家。


我近期一直在心里确定一件事,就是宿命。这个世界的存在是有宿命的,不由得你不承认。这是一句非常危险的话,它如同无色无味的毒药,如同加了这药的清水,关键的是,你要知道它是毒药,不能喝,喝了就死了。


但是,如何保持这分辨毒药的清醒?


鲁迅是导师,李阳是,张元也是。


前日看了张元导演的纪录片《疯狂英语》,看之前有犹豫,对李阳这种激进而商业的所谓培训师,我是抱有怀疑态度的。决定看了,也就不再去管它。整个观看的过程,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就是这戏的导演张元是在骂李阳,骂李阳光天化日之下招摇撞骗,完全是一个跳梁小丑,要钱不要脸。李阳心知肚明却不以为意,尽管骂,我要的就是知名度,骂的越凶,我就越有名,越能引起争议,赚钱就越多。至于参与疯狂英语的学生能不能受益,我李阳是不管的。好一个要钱不要脸的形象公然展现在大家眼前。但对于这种感觉我觉有迟疑,不确定是什么。看完只觉得骂得畅快,也就不去多想。


中国近十几年发展太快,各种骗术层出不穷。电信诈骗,传销直销,电视购物,网络微商,甚至是这两年出现的各种付费知识讲座都一拥而上齐齐出来圈钱。可是并不见得他们都是骗子并且触犯了法律。尽管各种骗术十分拙劣,昭然若揭,但是他们依旧各行其是,大行其道,疯狂而猖獗。依旧有为数众多的人前赴后继的去上当。这些情况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而李阳只不过是这个圈钱运动的先行者,他比晚一辈的人先洞察了赚钱的商机而已。


影片拍摄完成于1999年,也就是说影片描述的事情都是发生在1999年影片完成之前的。我又百度了一下,李阳词条下给出的相关信息是,李阳在上学期间已经总结了一条学习英语的方法,89年成型,94年正式成立公司进行推广。从我的记忆来看,李阳在90年代对于自己的事业的推广确实是疯狂的,他疯狂的势头仅就其个人来说是浩大的,绝不亚于亚运会。当时作为学生的我有所耳闻,并心向往之,不无羡慕。只可惜身处小地方,与李阳无缘。但是,百度上对于李阳的英语事业并没有太多的描述,反而对其私生活,与其外籍妻子旷日持久的离婚案进行了大篇幅的叙述。最终的结局当然是离婚了,赔钱,儿女抚养费,狼狈不堪。让我吃惊的是,李阳皈依了佛门。这一点让我对李阳刮目相看。


词条中引用了李阳的原话,李阳表示,“对于生活丝毫不疯狂,我本来没有想要一个家庭这样的东西,因为家庭是需要精力、艺术、经营、意志的。我对爱情不执著,我觉得天下女人都一样,我也不多情。”对于李阳这样的言论,我完全信服,甚至说是感动的。我相信李阳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的是一个具有开阔胸襟的男人所应有的真实状态。他的这番话如果是真的的话,我完全可以说,李阳是一名勇士,是一名高瞻远瞩的诗人。难怪他日后皈依佛门,我想他是想透彻了。


词条对于李阳外籍妻子KIM的描述也算客观,但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媒体对于KIM的女性身份多少是有偏袒的,并不公正。文章中配有李阳家暴她致伤的照片,看起来铁证如山,证据确凿,但我总觉得仅就她一面之词难以让人信服。尽管民众都是同情她的。果然,李阳在其后为自己做了申辩,说KIM有暴力倾向,性格乖戾,有三次婚姻,污蔑中国,谩骂她的公公婆婆也就是李阳父母和家人,但是还死皮赖脸的呆在中国,一开始是她主动追求缠着李阳的。如此种种。可以说是李阳完全置自己的形象于不顾,疯狂的跟她撕破了脸皮。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讲,这样做,李阳完全丧失了他作为男人的尊严,是十分没面子的事,更不用说他是一名公众人物。按常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李阳可以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交钱息事宁人,保全比天大的面子。但是,李阳没有。他选择剖开自己的伤口给别人看,让人们看到真实的自己。这让我几乎相信李阳是被冤枉的。KIM的伤可能完全是子虚乌有也说不定,即使李阳承认家暴,但家务事情谁说的清,况且这是在中国,以中国的历史,家暴是一个十分幽怨的词。李阳也说过,“夫妻之间的争执、打骂行为并不一定都构成法律上的家庭暴力”,可见,李阳的观点是十分中国的。而我想KIM决计不会这样认为。


再来看看,KIM怎么为自己辩护。她声称李阳曾经扬言要杀了她,她称李阳爱撒谎不诚实,李阳也公认自己对她实施过家暴但都有说辞,但KIM的话总是掷地有声,不容置疑。这样来来回回,官司打了许久。我注意到一张图片,KIM拿着一张微信截屏的图片,抻着瘦骨嶙峋的手,指着图片,面对镜头向人申诉着什么。这让我想起新闻里,美国人游行示威时手上拿的各种标语,这一做法完全是美国式的。于是,我豁然明白,所谓的离婚大战就是一场文化冲突嘛!李阳也曾承认,离婚的原因之中有诸多因素的存在。但是,我觉得文化冲突是其中最严重的部分。李阳和KIM各自强调各自的文化,各自强调各自的个性,互不相让,这场离婚战争中李阳和KIM都是战士,为各自的信仰而战。他们都是清醒的,从这一点看,他们的离婚更像是一场文化个性秀,结果是,我从中看不出任何悲情成分,只看到了各自展示自己后的各种爽。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李阳作为中国人,显得更胜一筹,换句话说这场秀,李阳是赢家。而KIM作为一个美国人,在伸手要钱时就已经输了。而这种看法也完全是中国式的。李阳用自己的真实行动证明给大家看的是,婚姻是中国人命运中最大的桎梏,不论你是跟中国人结婚,还是很外国人,作为中国人都逃不开这一桎梏。这是民族的悲哀。


回到我们的纪录片来,李阳在全国各地演讲,面对的是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人。在学校,在体育场,在广场,在长城上,在古迹里,在江边,在雪地里,在街道,在田间地头。面对的是中国广大的民众。影片一开始是羞涩的,参与的大多是学生或者是青年人,大多是对李阳抱有崇拜的人。到了影片的后半段,影片慢慢加入了部分社会人士,有类似官员的人加入到镜头中,这就有讽刺嫌疑。这些人顺从的坐在台下跟着李阳做各种动作,大声喊着连自己也不相信的蹩脚英语,我想他们在喊话的同时,心里是鄙视李阳的,他们可能打心眼里瞧不起李阳。作为生活在最基层的中国人的我,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些民众对李阳的轻蔑和揶揄心态。这是影片的民众视角。


影片还有一个李阳的视角。看起来李阳是狂热的,他四处宣讲,说着一些轻浮并不算诚恳的话,他完全在自己的状态中,完全在自己的角色里,作为中国人,他心里肯定知道台下众多心口不一的人在骂他,尽管谁也不曾说出口,但他一定知道。就像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会骂李阳,鄙视彼此的鄙视,但彼此谁也不会言明一样。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人。李阳统统不予理会。既然做了,就做到底,这是李阳的方向跟决然的心态。然而我想李阳内心一定是十分宽阔的,他能容得下参与他事业的各色人等。他是有眼界的。


影片还有一个视角,就是导演张元的视角。导演始终是冷静的。尽管面对有些镜头,作为明白人的导演,他肯定会脸红。比如,在湖南地头找来几个农村学生娃跟李阳尴尬的喊英语。作为中国人,看到这一幕,多半会觉得尴尬脸红,因为它这样具有挑战性,挑战自己内心最隐秘的羞耻心,挑战中国人最深切的民族惯性。这些农村娃代表着中国人最根本的性格,就是善良与羞涩。而这善良与羞涩正是中国受人鄙视欺凌的根源。我想到的是《傲慢与偏见》中同样有如此的桥段。导演把这样一个镜头安排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温和观众的内心。导演也有安排十分凝重尖锐的镜头,比如,在雕像前在冰天雪地里给民众讲演,在长城上给在鸟语花香里给军校学员演讲,在日常杂乱的办公室里接受时代周刊的外国记者的采访,在摄影棚里接受顾长卫导演及张静初的采访。这些安排都十分冷静,直面现实,李阳的话语是有微弱的变化的,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李阳自有说辞,都恰到好处的迎合了历史,规避了政治。而这里面却是有尖锐的讽刺与挖掘的,有期待,有较量,有倾谈,有示弱。导演给出的信息是,李阳并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愤青和二百五,并不是全为金钱而来的骗子加商人。


影片中还有值得一说的给我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出租车在往前开,画面显示略过车窗的新闻联播式的光明景色。画外音是收音机里对李阳的采访,介绍他从小的经历及成名过程。这一情节就仿佛在为改革开放做宣传,春风吹战鼓擂,改革开放谁怕谁。口号声凝重,但不失温馨的代入感。画面切回到广播电台演播室,镜头给了男主播和李阳的面部近距离特写,相较而下,主播皮肤显然细腻柔和,而李阳脸上却显出大块青春痘痘痕,眼镜也紧紧的夹住鬓角两旁的皮肤,显出李阳胖而庸常的脸颊。这一镜头着实精妙,暗示着成名必然经过争斗和思考,成名之后也不意味着名人就脱离了常态,脱离了普通人的属性,说明了李阳的淡然心态,是李阳恬淡生活最好的注脚。和男主播的对比更显得男主播的商业和李阳的亲民。这一点导演对李阳是持褒扬态度的。李阳斗士的姿态跃然纸上。另外,影片中李阳只穿为数不多的几套衣服出席各种场合,避免了作秀嫌疑。这种细节的设置体现了导演和李阳一致的价值观。说明他们都是踏实的,毫无做作。


影片结尾是具有总结陈词的意味的。找了四个人来面对镜头说了四段英语。这四个人不一定代表什么典型,只是最普通的中国人,他们慌乱的说出四句英语,真实的展示了中国人最原本的面貌,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真实的写照。这一片段也概括了导演想要表达的影片的重心,不在李阳的宣讲,不在李阳的疯狂,不在鄙视赚钱的可耻,主角甚至不是李阳,而是广大的中国民众。影片最终展现的是在变革时期,中国广大民众的性格在历史上的沿袭,揭示的是中国改革最根本最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那就是民族劣根性。同鲁迅的呐喊一样,李阳在呐喊,张元也在呐喊,他们平静地在山野之上扯着嗓子喊出心中最真切的话语,没有期待,没有激进态度,只是通过他们的呐喊隐约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中国有希望,但是希望中依然会有争斗,会有伤痕,会有反复,会有疼痛。中国,是永远的中国,亘古不变的中国,历史的中国,梦魇一样的中国。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温热的跳蚤,面对时代,我们都愚蠢且可笑。


结尾的音乐也运用的十分巧妙,仿佛老北京的戏剧,有浮世绘般的画面感。如同你坐着老北京导爷的三轮车逛北京的感觉。又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那般喜庆的感觉。只是这其中有无尽的戏谑与调侃,一切尽在不言中。


作为影片主人公的李阳,导演为他揭示了他的战士属性,带着斗志的战士,带着血性的战士。不论是在影片中,还是在他日后的生活婚姻中,他始终通过透视自己来展示自己对人性,对自我,对国家,对民族的理解。他的所作所为都充满着血腥,而且绝望,不是对国家的绝望,而是对历史,对宿命的绝望。对跳蚤的绝望,对呐喊的绝望。想那绝望同贾宝玉的绝望是相同的吧。


我想起年初听高晓松的一期《晓松说》,说的是鲁迅生前不为人知轶事。高先生充满调侃,将鲁迅先生挖的一丝不挂,生生的拉下圣坛。今日,我明了了,我们谁跟谁不是温热的跳蚤。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