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

评分:
6.0 还行

原名:Smultronstället又名:Wild Strawberries

分类:剧情 / 爱情 / 家庭 /  瑞典  1957 

简介: 伊萨克(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Victor Sjöström饰)从医50年,现年

更新时间:2019-12-24

野草莓影评:伯格医生的人生故事 ——以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视角分析《野草莓》

实在不想写该写的案例总结,翻出前几天匆匆赶就的一篇影评贴上,权当我这个健忘症的课程纪念。本影评最得意之处是我问了在瑞典做植物研究的师兄,确认了野草莓收获的季节,推出了一条(你们大概都没注意到的)时间线索。

《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1957)被誉为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黄金时代的巅峰之作”。我并非资深影迷,之前只看过一部伯格曼的作品,对电影手法更是所知甚少。因此,本文旨在试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这一理论,为影片找到另一种解读视角。
影片通过伊萨克·伯格(Isak Borg)医生一天的现实旅途和交叉的梦境、回忆,照见了他的一生。
“在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中,我们主要讨论和评价我们的性格和行为,这也是我为何从所谓的近乎关系中撤出的原因。这令我的老年更加孤单。”这段自白,揭示了伯格医生一生的情感困境:孤独。
影片的开头,伯格医生已是78岁高龄,即将去隆德接受荣誉学位。有一个儿子,也是个医生,住在隆德,结婚多年,膝下无子;母亲尚在,身体康健;妻子卡琳,过世多年。
出发的前一天,他做了一个噩梦。梦里出现了没有指针的时钟和手表,孤身一人走在空荡大街上的自己,一触碰就倒下融化的五官扭曲的人,以及滚落的棺材里伸出手的自己的尸体——这些意象无不显示出老年的伯格医生对正在迫近的死亡的恐惧,以及强烈的孤独。醒来后他决定不乘飞机,改驾车去隆德。途中他故地重游,回到在自己生命前20年的地方,回顾自己的一生。正是在面对死亡时,他开始有了面对过去逃避的沉重回忆的勇气。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认为,在成年晚期,寻求生命意义成为生活的核心。人们需要接纳自己的人生,接纳死亡。伯格医生正是通过这一旅途,试着去接纳自己真实的人生。
埃里克森是生命全程观的先驱。他不仅强调社会性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也始终坚信自我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覆盖了毕生发展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心理社会任务,埃里克森称其为“人格危机”。每个特定阶段的发展任务非常重要,任务解决与否决定了个体后续的发展是否顺利。[1]
一、童年
不难推测,伯格医生有一个严格的童年。伯格医生诞生在一个大家庭,母亲“有10个孩子,20个孙子”。贯穿第一个梦境的给人以压迫感的当当钟声,正是伊萨克童年家中近乎军事化管理的作息指令。在童年的餐桌上,母亲照顾孩子们也充满了指令性,批评孩子的指甲、要求孩子吃某种食物,等等。即使到了晚年,伯格医生的母亲,借伯格儿媳之口,仍是“一位如冰的老女人,比死还令人可怕”。
在婴幼儿时期,人的重要关系是父母和家庭。影片中一直缺失的父亲,过多的孩子,冷漠的母亲,指示了伯格医生很可能在生长早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没有发展出足够的信任。伯格渴望来自母亲的爱和保护。在梦境里,在投射了自己美好理想的初恋情人萨拉身上,伯格梦到萨拉怀抱着兄弟的孩子,温柔地说“我会保护你,不要害怕”,接着萨拉回到和丈夫的家,弹琴合唱,琴瑟和鸣。这显然是伯格对理想母亲和理想家庭的投射。
而伯格医生和母亲的交往也几无温度。当母亲说自己一生都觉得冷,胃冷,伯格医生回答:你血压低。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了人的发展。母亲的人格特质和教养方式,都在先天和后天影响着伯格医生的人格,并传递到后代。“他们家的一代,都是冷酷和死亡,寂寞,必须要停下来”。
而从6岁到12岁(在埃里克森划分发展阶段的年龄指代中,所有表述的年龄都是近似值,有个体差异。后同),主要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儿童将获得“能力”的美德。从表妹萨拉对伯格医生的评价“伊萨克如此之好,道德高尚,心思敏感。他想要我们读诗,讨论来生,弹奏四人钢琴”来看,伯格医生有一个足够勤奋的童年,至少在钢琴、文学、宗教方面学习扎实。而勤奋这一特质,也伴随了他一生,带给他事业的成功和满足。伊萨克自己也说,“我是个老学究,为了自己和周围人不断努力。”“我的一生是辛苦的一生,但我很感激。为了面包的辛苦而开始,为了对科学的热爱而结束。”
二、青春期
埃里克森认为,从12岁到20岁,人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指的是一种整体性,来源于过去也包括了未来的目标和计划,青少年要回答职业、价值观、性别同一性的问题。青少年反复思考“我是谁”,以确认自我同一性。自己值得他人信任变得非常重要。青少年也通过了解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初步的同一性。 [1]而在萨拉眼中,青春期的伯格显然也在摸索,“他讨论来生……谈论人之原罪,他处于一个如此之高的精神境界”,并在宗教中获得了启示。
这种过分理智、保持距离的宗教性,也成为了伯格医生的桎梏。他的冷漠,让恋人“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我没有价值,这毫无疑问”,也间接导致了订婚的恋人被趁虚而入的堂兄西里夫夺走。在梦中,他体会到了目睹恋人和堂兄亲昵的痛苦,但现实中他没有流露过,只深埋心间。他显然以理智化的防御机制压抑了那些真实的痛苦和感受,并将此贯穿一生。在中年婚姻危机时他无动于衷;在借钱给儿子时他不顾儿子的经济压力让他还钱;在老年,儿媳向他为自己的婚姻求助时,他冷漠地表示“我不理会精神痛苦,所以别向我诉苦”。他成为一名关注病人身体的医生,也是对精神关注的抵制。
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同一性是发展的核心。而同一性危机会出现如下症状:1)回避选择、麻木不仁;2)对人距离失调,不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3)空虚、孤独、迫切感、充实的时间意识消失。同一性危机在青少年期很少能够完全解决,有关同一性的问题在整个成年期会一次又一次地冒出来。
伊萨克的表现也显然是同一性危机的一次次重演。“你是个自私的老人,无情无义,只听自己,从不听别人,但你把这一切藏在‘古老传统’里。”旁观一切的儿媳很清楚,“古老传统”只是伊萨克的人格面具。
“在荣格的‘人格面具’(persona)中,一个微弱的自我似乎是卖给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社会原型。一个伪造的自我同一性建立了起来,对于危及‘门面’的那些体验和功能,以压制代替了综合。例如一个居支配地位的男子气概原型,可以强迫一个男人排除他的自我同一性中一切可以表现不明显性别即阉割特性的邪恶意象。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使他对接纳性和母性倾向假装不见,不能发展或充满罪疚,把剩余下来的东西构成一个适合男子气的外壳。”[2]青春期和童年形成人格面具的经历也一直萦绕着伊萨克一生。即使他步入暮年,每当他白天工作疲倦了,晚上仍会梦到童年。
理智化的防御机制背后,是一个潜意识中弱小的、不够坚定的自我,让伯格深深恐惧自己的无能。在审判的噩梦中,他想不起医生的第一职责,看不清显微镜,认不出黑板上的字,检查病人说病人死了,但病人发出疯狂的、和出轨的妻子一样的嘲笑声。他收到了他最害怕被人们发现的判决揭露:无能。他无能去爱。而这恐惧和随之而来的自我压抑也剥夺了他的活力、信任、和家人真实的关系,他甚至“梦到我死了,但我还活着”。
三、成年早期
在表妹萨拉之后,伯格和卡琳结婚了。在他48岁时妻子去世。但他与生俱来的冷漠理智的性格,让这段婚姻依然不幸。隆德之旅遇到一对中年夫妇,被普遍认为是伊萨克婚姻状况的写照。丈夫嫌弃妻子,认为她青春逝去,却歇斯底里;妻子被惹恼,控制不住击打丈夫。夫妻彼此伤害,流泪。伊萨克的妻子无法忍受冰冷的婚姻,最终发展外遇背叛了他。而伯格知悉一切后,仍然冷静,甚至表现得温柔,这种冷漠的“伪善”更伤害了妻子。在伯格医生自己的梦境审判中,他听到了妻子的控诉:“自私,无情。他就像冰块一样冷酷……他的伪善令我恶心……但他不在乎任何事,因为他太冷酷。”
在成年早期,人们需要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人们寻求建立对他人的承诺,获得爱的能力。如果不成功,则可能感到孤独和专注自我。伯格医生显然失败了。在潜意识中,他知道自己从未给予卡琳过爱的关怀,甚至对卡琳的通奸行为也一样无动于衷,他为此一直负有罪恶感。他知道惩罚是“和往常一样,孤独”。
四、成年中期
在成年中期,人们需要面对繁殖对停滞的冲突。成熟的成年人会承担起繁殖和指导下一代的任务,获得关心的美德。从儿子的年纪推测,伊萨克有孩子是在40多岁时。但生理上的繁殖没有带来一个心理上成熟的父亲——伊萨克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与儿子也并不亲近,他以“按时还钱是一种荣誉”来跟儿子划清界限,让儿子感到被遗弃。并不和睦的家庭气氛,加上遗传下来的冷漠秉性,使得伊萨克的儿子结婚多年不愿要孩子,以至差点和妻子关系决裂。他自我辩解道:“别以为下一代就会更好。我在这地狱般的婚姻中,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这生活令我厌恶,我不会被迫接受责任,使我过自己不想过的生活。”
但伯格医生的繁衍感从自己的事业上——对病人的关心中——得到了补偿。他做过地区医务长官,下辖的加油站的夫妇称伯格医生为“世界上最好的医生”“我们的孩子以他的名字命名”“附近的人都记得你的大恩大德”。在亲近的家人以外,他也表现得助人为乐。路遇和表妹同名的少女和两个爱慕她的男孩,他热情欢迎搭便车;毫不介意并热情帮助让自己遭遇交通意外的夫妇,路人妻子为此称伯格医生“无私的人”,与伯格医生自己的妻子和恋人称他“自私无情”形成鲜明对比。
五、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认为,从65岁至生命终结,人们面对自我整合对绝望。人们需要接纳自己的人生,接纳死亡,获得智慧的美德,否则感到绝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成为重要的支持来源。
伯格医生的这段回忆之旅,就是对自我的整合之旅。在诚实面对自己的沉痛回忆、对自己审判、接纳后,他开始对身边的家人展示出亲近、关爱。他对为自己服务了40年的管家阿格达小姐从“讨人嫌的老东西”的咒骂,转变成“我们不能直呼对方姓名吗”的示好,对儿媳展露出喜爱,对儿子提出让他陪自己坐坐的要求。最后,在片尾的梦境里,他终于见到了自己闲适地钓着鱼的父亲和母亲,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美梦。
虽然埃里克森认为人在不同阶段有需要获得的主导美德,否则会影响后续发展,但他也很乐观,他赞同巴尔特斯的观点:发展贯穿一生。在人的一生中,人们依然可以对错过的美德进行补偿。即使人至暮年,依然可以获得情感和智力的发展。临终体验则是人们试图与自己的一生达成最终和解的尝试。伯格医生的这一天正是成功的和解尝试。
六、野草莓
影片讲的是一个医生的人生故事,却名为《野草莓》,这也让人玩味。野草莓的意象出现在梦境。“这里就是野草莓生长的地方”,伯格医生生命的前二十年都在这里度过。接着,伊萨克所爱的萨拉被堂兄西里夫勾引,发生在野草莓采摘的时节。而野草莓在5至8月采摘,萨拉的背叛和妻子卡琳的背叛(1917年5月1日)正发生在同一个季节,并且都发生在树林里。同时,野草莓出现的时候,伊萨克都梦见了萨拉对他的评价,借助萨拉之口展示伊萨克的自我,酸涩,“毫无价值”“自私无情”。因此,野草莓象征着伯格医生成长创伤的发生和重演。倾倒一地的野草莓,正是拒绝被伊萨克整合的创伤,和那部分渴望亲近又无能为力,只好被压抑、厌恶的自我。
在影片的结尾,伯格医生做了一个美梦。表妹萨拉轻快地告诉他:野草莓吃完了。然后带着他去见到了他渴望的父母,伊萨克在梦中绽放出幸福放松的笑容。吃完的野草莓,象征着那些沉痛的过去终于被接纳、被整合,困扰伯格医生一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也在此重新解决。
参考文献:
[1]帕帕拉 D , 奥而兹 W,费尔德曼 D. 发展心理学[M]. 李西营 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2]埃里克森 E. 同一性[M]. 孙名之,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野草莓的相关影评

野草莓
Young • 小记
野草莓
烟枪 • 宿命
野草莓
Nulla • 记录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