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车驶向圣地

评分:
6.0 还行

原名:Train de vie又名:快乐在逃中 / Train of Life

分类:剧情 / 喜剧 / 爱情 / 战争 /  比利时   1998 

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硝烟和炮火让整个世界满目疮痍,人民深陷于水火之中,苦苦挣扎

更新时间:2015-11-03

囚车驶向圣地影评:梦境里的出埃及记

文_发不沾霓

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即将迎来第70个年头,纳粹针对犹太民族的“大清洗”早已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抹不去的污点,而电影人对这段历史的再现与反思却从未停止过,从[华沙一条街]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从揭示犹太人身上所具有的人类共性,到以儿童视角的纯净反衬屠杀的残酷,或沉重,或真实,而这部[囚车驶向圣地]可谓异类,它摒弃了那种严肃的讲述方式,代之以诙谐戏谑的口吻,展示了“大屠杀电影”的另一种讲法。


无乐不作的逃亡

据《圣经·旧约》记载,以色列人在埃及遭受迫害,先知摩西受到上帝的命令,带领他们逃出埃及前往“应许之地”。而拉杜·米赫罗则将这“出埃及记”的故事搬上了二战的舞台,只不过这一回,故事里的主人公施罗姆是人们眼里的“疯子”,和大圣人摩西不可同日而语。电影始于施罗姆的旁白:“那是1941年的夏天,我认为人们应当展开逃亡,我得马上告诉他们……”,于是施罗姆便张牙舞爪地朝着他要拯救的村庄“施代乐”奔去,他就像是泄露“天机”的先知,为村庄里的居民们带来了“纳粹即将袭来”的信号,即便是村庄里最德高望重的拉比,面对施罗姆的情报也坚信无疑,然后施罗姆提出了“买列火车开往以色列”的逃亡计划:筹集资金弄一列火车(实际上是一节车厢一节车厢购买),然后由一部分村民装扮成纳粹军人,其余的村民则扮成囚犯,全村人乘着这列火车一路飙到以色列。尽管这种在纳粹眼皮底下蒙混过关的把戏近乎于天方夜谭,但仍旧获得了长老们的一致同意。

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村里炸开了锅,村民们个个都跟小学生要去春游一样兴奋。而长老议会也像模像样地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回答村民们的疑问,并借机商议由谁来扮演纳粹军官——列车上的老大。有意思的是,村民们都以“扮成德国人是耻辱”为由互相推诿,在被众人以各种奇葩的理由婉言谢绝后,长老议会最终指定村里颇有威望的摩德凯作为扮演纳粹军官的人选。电影在这一部分尽情地展现村民们的热情,他们纷纷投入到了“施代乐村的大跃进”中:裁量制衣、锯木烹饪、载歌载舞,热闹得像是庙会赶集,募捐会当天的队伍更是排得跟上海世博会一样。在依次找来了德语教师(一名流亡的犹太作家)、用来滥竽充数的伪造证件和一位没有任何驾驶经验的火车司机之后,逃亡前的一切准备便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德语教师忙于训练“士兵”、村民们组装着购来的车厢并为之上色、那个菜鸟司机攥着“驾车攻略”潜心修炼。一天夜里,在拉比感人的演讲之后,“逃亡之旅”正式启动。

施罗姆站在车厢的顶端迎风张开双臂的镜头成了全片最激动人心的一幕,然而开往圣地的路途并不坦荡,火车先是经过了一个纳粹控制的车站被发现,之后又被党卫军拦下检查,甚至还上演过“勇闯龙潭救裁缝”的戏码,还在旅途的末段遭遇了另一批扮演纳粹的吉普赛人,简直荒诞到了家。


猝不及防的反转
  
[囚车驶向圣地]里,施罗姆的最初人选是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罗伯托·贝尼尼,但贝尼尼却以“要投身另一部电影的制作”为由婉言谢绝了此番邀约。而贝尼尼的“另一部电影”就是之后横扫全球各大电影节的[美丽人生]——同样是关于犹太人和大屠杀,同样是一则战争童话,两者的上映时间仅相差一年,因此也有人将[囚车驶向圣地]称为[美丽人生]的“姐妹篇”。不过,也有人对此十分不屑,世界社会主义者网站(WSWS)的斯特凡·斯坦伯格就撰文盛赞:“[囚车驶向圣地]要(比[美丽人生])好得多。”其实比较一下这两部电影就会发现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收尾。[囚车驶向圣地]的最后,画面先是施罗姆的面部特写,他正向我们讲述着众人“逃亡”后的美丽人生,紧接着,整部电影最令人震惊的部分出现了——镜头拉远,施罗姆穿着条纹囚服正站在纳粹集中营的铁网之后!最后镜头定格在了施罗姆的微笑上,传来施罗姆的清唱:“施代乐、施代乐、施代乐,别忘了我,有一天我会坐上火车,去那遥远的地方……”

反观[美丽人生],其极力赞颂的,是生命的希望,纵使有所牺牲,但喜剧的外衣包裹着的是令人感动的温情,是卓别林式的笑中含泪,而[囚车驶向圣地]描绘的则是希望的泯灭,嬉笑的表象下蕴含的却是刺痛人心的冷酷,当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出现之时,没有人不被这晴天霹雳般的转折所震慑。这一反转的结局令之前所营造的一切轻松愉悦全都烟消云散,它起到的不仅是诸如悬疑片里“啊!凶手竟然是他!”这种制造高潮的功效,还扭转了我们看待这部电影的态度,由观赏一出闹腾的笑话合集,转变为对大屠杀的反思。因为无论我们如何琢磨施罗姆所讲述的这个故事,最后总逃不出这一结论:即倘若施罗姆幻想了这一切,那就意味着他或者他的同伴一直都是集中营的囚徒,又或者他的同伴根本就不存在。

电影用了几乎全部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施代乐村民们的喜怒哀乐,却在最后一刻让这些成为美丽的虚幻,这么一来,成为泡影的那些人物也因为在电影里有血有肉的形象间接强化了反转结局的力度。那些被关押在集中营的人们,唯有像施罗姆这般靠幻象来接近幸福,纳粹所剥夺的不单单是代表犹太人生命的数字,更是如施罗姆幻想中的情形那样美妙的生命之旅。


荒诞不经的合理

导演拉杜·米赫罗是罗马尼亚人,22岁时便离开家乡前往法国发展。他在看过了[辛德勒的名单]后萌生了拍这部电影的想法,他还说:“欧洲的极右势力试图控制有关大屠杀的言论,我并不想改写任何现有的论调,只是试图将这种讨论保持下去。用一种喜剧语言描绘大屠杀的悲剧,用喜剧扩大悲剧的力度,笑声最终会转化为另一种哭泣。”

对于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逃亡之旅,如何以喜写悲是考验导演功力的地方。拉杜选择用极其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这个本该充满恐慌的逃亡装点得像是郊游踏青一般自在,既削弱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让看尽苦大仇深情节的观众不至于对其厌烦,而在结尾之处又及时地将电影拉回严肃的范畴,留给观众充足的思考空间,此片也让他在第5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了“最佳处女作奖”。拉杜本身就是个犹太人,他一方面用嘲讽的口吻在片中展现了犹太人的精明能干,比如极尽所能节约开销的会计师扬科勒(他在“能省则省”的方面已然成精),而另一方面,拉杜也毫无顾忌地拿犹太村民们的自私和无知开涮:不让女儿出嫁的老头、为了对其他村的人隐瞒自己的计划而撒谎的拉比、将假扮的纳粹误以为真的村民、极易被煽动的热血青年等等,像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小品。电影里一位原本信封犹太教的青年受到共产主义的感染,于是在旅途中以他为首的“无产阶级阵线”同摩德凯所统领的“伪纳粹党羽”之间爆发了许多冲突,制造了不少笑料。

这种荒诞的风格也从侧面印证了“一切都是施罗姆的幻想”这一论断,从电影开头施罗姆的“启示”就已经现出端倪,施罗姆向拉比传达信息的方式不是说话而是手舞足蹈,加上没有人反对便得到所有人支持的“逃亡计划”。此外,列车行进时所发出的女人抽泣声(不是车轮与铁轨摩擦的声音)也可看作是幻想的证明,加上最后驶离边境的火车边上那颗落在铁轨上弹了几下的“超现实炮弹”,更是“幻想论”的有力证据。

其实,导演也在细微处埋下了伏笔,与结尾字幕时相同的那个悲伤主题音乐一共在电影里出现过三次:一次是村民出发那晚拉比的演讲、一次出现在草地上的祈祷时、还有一次是临近片尾时几个主要人物手牵手正视前方,比起占去影片大段时间的欢快旋律,这三幕显得“正常”得多,离乡前的无奈伤感、祷告时的虔诚肃穆和赴死前的视死如归是影片少有的凝重时刻。片中教摩德凯德语的那位犹太作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德语是死板的、精确的和伤感的,犹太语是德语的模仿,有着幽默的东西在其中。要学说纯正的德语、不带犹太口音,你只需要去掉幽默的部分即可。”这本是一句笑话,但用来形容[囚车驶向圣地]却相当合适,它是喜剧的模仿,是带着大量幽默段落的悲剧,它的结尾所做的就是将它之前的一切幽默给剔除掉。


刊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4年五月号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