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鸿沟

评分:
0.0 很差

原名:解释鸿沟又名:EXPLANATORY GAP

分类:纪录片 /  中国大陆  2024 

简介: 本片是一部通过对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重要思想交流和日常精神活动的记录,专注探讨当代

更新时间:2024-06-06

解释鸿沟影评:没了更高地生存,人类社会也就没有意义了丨《解释鸿沟》观影指南系列03


《解释鸿沟》第5集的核心主题是“个体生命的意义与现代性”,处理的正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生命意义,应该如何去处理古人的生命意义和我们的关系,如何处理我的生命意义与他人之意义的关系。
本集所涉内容庞杂,本期观影指南期望通过梳理主干内容,并适时推荐陈嘉映老师相关讲座&文章的方式,帮助大家更好理解第5集。本文只代表撰写者的意见,不代表嘉映哲学平台的立场和看法。

文|觉非


1. 人需要“更高的东西”

本集开篇陈老师就说到,人无论如何需要意义,意义是一个比个体的生物生命更高的存在,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的。

《解释鸿沟》(2024)

乍一看,把意义解说为某种“更高的东西”也是卑之无甚高论,但这恰恰是陈嘉映老师伦理思想的独到之处,正如周濂片中总结的那样,陈老师的伦理学是“心性卓越之士所追求的良善生活、所向往的德性、所希冀的人生的意义”。

而这一点正和片中所强调的人的“must”紧密相连,那个“更高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你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东西,那是人的“must”,或者“本性”,即陆丁提到的古希腊人意义上的“命运”。

在《何为良好生活》书中“性善与向善”一章,陈老师这样表达他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即云“善好乃万物之所向(或所欲)”;孟子说“可欲之为善”——善好在于万物完成其本性,这是他们关于善好的核心思想。亚里士多德最喜欢的比喻是种子长成大树。庄稼熟了,成了;盖房子,打地基、垒墙、平地而起、最后上茅,完成了;人长大了,从在地面上爬行到直立起来,从依赖于家长到自己独立做主的成人。有生命的物事,动物、植物,从种子到幼弱到长成,这个过程明显可见。推而广之,水积而成江海,土积而成丘山。纷纷万物,各有其所成。万物之所成就即是善好。

「向善赋予生活——日复一日的生活过程——以意义。」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性、善好、向善、人生意义这些概念形成了一个整体,陈老师所主张的人生之意义不是别的,正是努力完成我们的本性、完成我们的must,即向善,这个过程本身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

推荐文本:性善与向善

进入嘉映哲学小程序,阅读完整文章


2. “更高的东西”并不在你之外

无论周濂提问的如何理解“伦理学是本体论”,还是刘畅提问的“更高的存在之真如何保证”,其实都集中于一个问题,即“是与应当”的问题,对这个问题陈嘉映老师在《何为良好生活》事实与价值一章中也有相当独到的看法。这一看法和上文也紧密相连。

关于“是与应当”的关系,或者说事实与道理的关系,我们一般会理解成这边是事实,那边是道理,二者截然两分,但陈老师显然不赞同这种“初级反思”,在该章第3节他直言:

「事实与道理有时分离,这当然不意味着,世界一开始就是裂成两半的,一边是没有道理的纯粹事实,另一边是纯粹的道理,而我们无法越过把两者分开的鸿沟,从纯粹的实然跳到纯粹的应然。

同样,“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道理”与“我们的所是”之间也不是截然二分的,是因为有了你的“是”,才会有你的“应当”,而不是相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嘉映老师说,伦理学是本体论,海德格尔说,只有人是本体论上的生存。人的生存始终跟你是谁、我是谁,即“你我之所是”相连。

随后刘畅问,前面说的“更高的东西”的真实性该如何保证?我们为什么就要相信它?

这类问题是喜欢反思的人常问的,是啊,“更高的东西”听起来挺玄奥的,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么能知道它是真是假,它要是假的,我们岂不是盲信了一种虚假的东西了?

陈老师的回答根本颠覆了这类提问的思路,“重要的不是弄清楚你应当信什么,重要的是弄清楚你到底信的是什么”,因为“你已经信了,你只是不知道你信的是这个”,也因为“你已经是了,但你不知道你已经是”。这仍然可以从陈老师对“是与应当”关系的看法中索解。

《解释鸿沟》(2024)

简单说,那个“更高的东西”并不在你之外,并不在你的生活、信念、理想和困厄等等之外,它已经在你之中了,只不过它仍待你自己去展开。这才是你此生的“must”,才是托起你生活意义和生活信念的最根本的东西。

推荐文本:事实与价值

进入嘉映哲学小程序,阅读完整文章


3. “更高的东西”彼此冲突了怎么办?

顺着一和二,我们自然就要追问,如果你的“更高的东西”和我的“更高的东西”发生冲突了怎么办?

因为must是多样的,不仅在同时代的你我之间,在不同时代的我和古人之间must仍然是多样的。陈老师举的例子,阿喀琉斯为了荣耀可以身死,方孝孺为了忠君可以身死,希特勒呢,他也是在追求某种“更高的东西”?

阿喀琉斯的荣耀是特洛伊城的毁灭换来的,方孝孺被夷十族就为了“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忠君,我们现代人还需要理解他们吗?抑或是统统斥之为“政治不正确”的落后观念?

这的确又来到了普遍主义VS相对主义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陈老师的看法是一贯的。他并不一般地反对相对主义,他反对的是“绝对的相对主义”,即认为你我看法不仅不同,而且不可能通过对话发生改变,“能对话就不是相对主义”。

在片中,他也开门见山地指出,“千万不要把更高生存道德化...更高生存就是多样的”,“让别人改变信仰,是不可欲的”,“一方面希望真理传播,一方面不要把真理变成一种压迫性的东西”...

《解释鸿沟》(2024)

另外一方面,陈老师也强调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之间虽然应该“放弃唯一性”,但还要“坚持真理性”,简言之,这种真理性需要通过对话求得。

因此,“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这种说法本身没错,要说错,只错在因为你我活法不同而认为“每一种活法都与别的活法相隔绝...我们不可能讨论应该怎样生活,不可能对某种活法提出批评”,简而言之,错就错在,因此拒绝承认不同的活法可能存在高下之分。

我们当然可以对希特勒追求的“更高的东西”提出批评,批评还不够,如陈老师所说,应该起而斗争。陈老师在《何为良好生活》“普遍与会通”一节坦言——

「以上所论,并不是要否认存在着普遍诉求。信仰自由,男女平权,反对侵略,这些都是当今世界的普遍政治诉求。它们并非一开始就是所有宗教和所有文化共有的价值,它们由宗教—文化的冲突和对话营建而成。」

希特勒有希特勒的“更高的东西”,丘吉尔有丘吉尔的“更高的东西”,但在冲突和对话中,希特勒的“更高的东西”逐渐被当时世界的主要国家视为邪恶,纷纷起而斗争。

“放弃唯一性”,但还要“坚持真理性”,这不是捣糨糊,更不是庸俗辩证法,在我看来恰恰是陈老师哲学思想中的深刻之处。

推荐文本:个殊者与普遍性;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查理周刊》血案余想

进入嘉映哲学小程序,阅读完整文章

进入嘉映哲学小程序,观看完整视频

进入嘉映哲学小程序,阅读完整文章


4. 周濂的质疑

陈老师讲完以上,周濂老师开始了他的质疑,质疑贯穿全片。澄清这个质疑的前前后后,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陈老师伦理思考的位置和独到之处。

1.对周濂质疑的质疑

周濂老师毫不讳言,他认为,当代主流的哲学家都是在“中人”层面上做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如罗尔斯,而陈老师与此背道而驰,陈老师提倡的是一种“心性卓越之士所追求的良善生活、所向往的德性、所希冀的人生意义”。而其实现代社会是“合情理的社会”,“不需要道德圣人,只要求你是中人”就足够了。

陈老师在此处没有做直接回应,只是引了尼采的一个说法,“没有了更高的存在,人类社会也就没有意义了”,其实意思很明白。

《解释鸿沟》(2024)

片子稍后,陈老师对周濂此处的质疑做了一个回应,他认为,周濂的公共性很强,他的有些伦理考虑其实就是政治考虑;确实,从此处周濂的提问方式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他是从一个“合情理”的现代社会而不是个人伦理关切的角度来发出这个质疑的。

而这样的提问方式,确实存在一个危险,就是可能过强的政治考虑消解了伦理的考虑,换句话说,在此处,周濂关心的并不是个人的伦理生活如何如何,有哪些问题,关心的恰恰是给个人提这么高的要求,我们这个社会会有哪些危险。

诚如刘畅和朱清华两位所质疑的那样,现代社会的问题正在于,如果我们不追求“更高的东西”,我们很多年轻人还是会陷入抑郁,人生意义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周濂对此也只好回应,现代人必须承担起个人寻找意义的责任。我想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了自由主义学说的弱点,即在私人领域的生活意义等问题上,它是失语的;一般认为,自由主义理论提供了一套公共生活的原则,至于私人领域的道德、意义等问题,不归自由主义管。

下面我们在两个具体话题上,来展开看看两位老师的分歧之处。

2.我们还要追求苦难吗?

周濂老师随后引了一句话,转到苦难的话题上,他承认苦难是人类的精神本质,但强调不能讴歌苦难,也不能追求苦难。并且挑明了他和陈老师的争点,说,“这是政治哲学思维对陈老师相信的十八九世纪人文主义高峰的一种有效约束,当然,不是取消。”

如果熟悉陈老师,一定知道,在伦理生活中他并不排斥吃苦和苦行,甚至可以说是倡导——

《解释鸿沟》(2024)

「苦提升了乐的品质。大快乐是经历了痛苦的快乐,被苦难提升了的快乐。带苦的快乐实际上差不多是高等级快乐的一个标志。」

「有为的青年,都曾这样那样地为吃苦而吃苦。反过来,得避苦就避苦的青年,一定性情单薄。」

「苦行主义总与某种超越性相联系,或者反过来说,超越性必定以某种形式的苦行来体现,尽享安逸而大谈超越只能是欺人或自欺的奢谈。」

陈老师此番论说的关节点在于,他对现代人完全排斥苦行、排斥吃苦的一种批评。他认为,对苦行主义的排斥,使得现代人对幸福概念的理解也迅速窄化,这是尼采所谓“末人社会”的表现。

推荐文本:快乐、幸福、良好生活

进入嘉映哲学小程序,阅读完整文章

3. 乔布斯VS阿喀琉斯:谁才是卓越的?

随后来到卓越(arete)的话题。

陆丁说,卓越本身需要某种公共性,不可能只限制在私人领域;周濂回应说,现代也有卓越,只不过表现形态不一样了,如乔布斯、马斯克、爱因斯坦等。

这里的话题其实已经歪掉,卓越概念被无意偷换了。

“今天的乔布斯其实就是当年的阿喀琉斯,今天的周杰伦其实就是当年的肖邦”,这是为现代性辩护时常见的说法。陈老师明确表达了反对,因为卓越的含义某种意义上已经发生了转变,片中他暗示道,阿喀琉斯的卓越不同于乔布斯,是因为阿喀琉斯身来就是贵族,生来就卓越,而乔布斯可能粉丝众多,但也不过是平民百姓而已。

《解释鸿沟》(2024)

当然这里陈老师未及详讲,大家可以在「嘉映哲学」小程序收录的“西方美德观念的转变”讲座里了解“卓越”概念的流变。

推荐文本:西方美德观念的演变

进入嘉映哲学小程序,收听完整讲座

4. 结尾:周濂的批评是错置的批评

展示完两个分歧点,再回到周濂对陈老师伦理观点的质疑上。

周濂不仅质疑现代社会是“合情理的社会”因此只需要中人,并且认为陈老师的伦理观念只适合三五个人的小圈子或者小的社群,不能公共化,如果伦理上的至善论成为了政治领域的追求,结果就是灾难。

我完全理解并高度同情周濂老师的这一担忧,但他是以他所谓国家主义者和“施派”的观点来看待陈老师在伦理领域的倡导了。我认为这一批评是错置的。

正如我们在第三点中所展示的那样,陈老师明确说到,我们不能为别人立法,现在的人也不能为未来的人立法。因此,陈老师虽然倡导一种古典伦理,认为人应该追求一种“更高的东西”,应该“向上”,应该求苦,应该追求一种道德上的生存深度......但他并不认为这些伦理是唯一的,也不应该是唯一的。如果有人利用这些古典的伦理理想,以唯一的良善生活之名来压制全社会,我想这一定不是陈老师所能同意的。

我理解,陈嘉映老师当然不赞同施派的伦理和政治主张,但同时也不赞同一般自由主义者在伦理问题上的“放任”态度,他走的是“第三条道路”,可称之为“多元的古典主义”,这条道路的是非得失须待更多具体的澄清和推进,但这一努力本身,至少于我个人而言相当重要。

5解决你和你这个时代的问题

其实早在2015年的一次访谈中,周濂就直接问过陈老师类似的问题——

「周:你这个良好生活的提法,虽然不那么着眼于极端的处境,但它对于人的心性要求是很高的,它并不是一个对“中人之资”的要求。这当然是因为本书深深烙有您的特色,就是所谓的有我之知,但是一本有“陈嘉映”之知的著作显然不是一个“中人之资”的人所能够追随的。

陈:我想我已经再三说明,何为良好生活并没有一个对人人有效的答案。但我相信很多很多人会自问这个问题,并且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通过阅读,更好地理解何为良好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良好生活。我们互相学习,并非谁追随谁。」

陈老师的回答或许周濂老师当时也并未领会到。陈老师完全同意周濂为现代性做辩护的立场,但问题仍然存在,生活在现代性之下的我们,应该如何追求个体生命的意义?

陈老师认为,我们需要严肃考虑的是“谁之卓越”“什么时代的卓越”的问题。简言之,他既反对以古非今,走向复古主义,也反对以今非古,“看不到那个跟我们不同的时代的伟大,用我们的标准去衡量一切时代”。他坚定认为,“认识到过去时代的伟大,才能帮助我们在一个新的环境中,生活得有意义。”

学习古人的智慧,解决你和你这个时代的问题,“就完了”。

推荐文本:行之于途而应于心;现代性与人生意义

进入嘉映哲学小程序,阅读完整文章

进入嘉映哲学小程序,收听完整讲座


解释鸿沟的相关影评

解释鸿沟
🆓 • 大问题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