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评分:
6.0 还行

原名: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又名:A zori zdes tikhie / 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分类:剧情 / 历史 / 战争 /  苏联  1972 

简介: 本片根据鲍瓦西里耶夫于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

更新时间:2019-05-12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评:战争中的“阴性柔情”与‘无性童稚“书写 ——分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伊万的童年》

二战,这场历时六年多,波及全球的战争,给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永远无法抚平的创伤。战争带来了血的教训和无可挽回的损失,深深刺痛着个体的人与群体的国。对于善于挖掘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艺术来说,愈是深刻的人或事,愈是具有表现力,所以电影从不避讳表现战争,战争题材的创作甚至可以单列出来作为一种类型而存在。战争题材的电影不胜枚举,其中对人的塑造与关注可圈可点,尤其是女性与儿童。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伊万的童年》就分别以女性和儿童为主要表现对象,突破了传统战争电影以刻画成年男性为主的局面。被贴上”阳性“标签的战争片里,”阴性柔情“和”无性童稚“书写虽然没有宏大的叙事,激烈的战斗场面,却能站在战争题材的独特切口上完成战争场面从典型向非典型转换,风格由史诗向抒情嬗变,以柔克刚,直击人心,再次引发人类对战争的思考。
一、战争题材的独特切口:儿童与女性
“打仗是男人的事,战争电影自然也是男人的天地。铁血硝烟,刀光剑影似乎天生就该属于男性。”‘战争让女人走开’也成了横贯东西的至理名言。然而从古到今,从来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让女人真正走开。【1】 冰心说过:“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别出心裁的选择了几个女兵作为主人公,严肃正派的”母亲“丽达、沉默却向往爱情的森林少女莉莎、美丽豪放的”少校情妇“热尼亚、幻想过童话生活但生性怯弱的福利院女孩嘉丽亚以及诗意纯情的高材生古尔维奇。战争这根纽带联结了五个身份、性格、经历各异的女性。这五个女兵具有鲜明的形象代表性,她们是不同性格女性群体的代表,而他们五个集聚又凑成了一个”完全“女性的形象,是所有苏联女性的化身。影片缺乏战争片特有的激烈战争场面与雄性荷尔蒙,取而代之的是对女兵们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一群人一起欢快地洗澡谈天,在战线上晾晒内衣,帮战友改造形象,闲暇时举行舞会......女性专属的美丽柔情,明丽活泼溢满银屏,处于表现中心的是女兵们的音容笑貌和真善美的性情,女兵的群像已经远离斯大林时代英雄人物的模式,虽然她们并未完成艰苦卓绝的使命,也没有表现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斗争热情,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以各自不同的勇敢承担起了保卫家园、保护自己的责任,但其间流露出的真实而独特的女性美,是其他非女性战争片所不具备的,女性的阴柔、温和调节了战争电影严酷刚烈的色彩,女性成了战争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她们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战火中的芳菲,也使战争电影变得多姿多彩。
在国际话语环境中,儿童经常象征着纯洁、无辜与希望,相对于成人,将儿童置于战争提供的边缘情境下似乎更容易触动人心,使观众在震惊与焦虑的状态中,自觉进入对战争的反思。小小侦察兵“伊万 本应生活在战争之外,但战争却无情地摧毁了他美好的童年。伊万在那个年纪应该有的很多东西,甚至是一切,都无可挽回地从他的生命中消失了。一种拜战争所赐的邪恶,在他身上聚集、膨胀。【2】在影片里,伊万的冷静坚毅超乎成人,甚至带有几分冷漠,作为一个”变形“的男孩,任务精神与复仇心理是他生活的支撑, 他就像无根的浮萍,只有他的梦,才是安全的港湾。战争结束后,苏军发现了伊万被捕的照片,一个大特写将这张瘦削的面庞投射在荧屏之上,那充满敌意与愤恨的眼神,是他短暂生命里最后的抵抗。这部关于残酷战争的电影虽然并没有展现战争的激烈和前线的诡谲,也没有彰显功勋,但这个儿童的命运,直到死亡,都在我们的注视之下,由此产生的控诉有力铿锵。虽然塔尔柯夫斯基极其诗化的镜头语言柔化了一些丑恶,但影片背后的残酷的史实却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二、影片叙事的双重线索:梦境(回忆)同现实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与《伊万的童年》皆采用了双重叙事,回忆和梦境的穿插交代了主人公过去的生活,起到了情节补充的作用。将美好的过去与残酷的现实交织,形成的强烈的对比是对战争最有力的控诉。女性青春期失爱,儿童童年段丧母,这是女性和儿童最大的悲哀,两部影片恰恰选择了撕开这层伤疤,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十分残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运用对比蒙太奇将女兵们的回忆或美好想象处理为彩色,现实中的战斗场面则简化成黑白,战争夺去了她们原本五光十色的生活,带来的只有单调与沉寂,阴暗和死闷。在回忆空间里,导演有意删去了其他繁杂琐碎的关系,只采用最简洁甚至省略式的布景来打造女兵们的生活空间,进而将她们情感表现空间最大化。不论是在丽达还是热尼亚的回忆里,都是以温馨的白色作为基调,战争来袭时骤然转变为噬人的血红,丽达的丈夫在血红背景下关门离开,一去不返,热尼亚的家人伴着枪声一起消失于屏幕,在回忆世界里,导演没有直接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以省略式的诗化处理,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美而让人心碎。五段不同的回忆与想象展示了她们各自不同的真善美,同时也将五位女兵以个体的身份从女兵群体中抽离出来,通过对具体的人的关注与表现使观众找到情感的投注点,所以之后五位女兵的英勇牺牲才能引发更多的情感共鸣和反战思绪。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是幻想在大脑中的生成。做梦是原欲的直接体现,而影像又是欲望的象征。《伊万的童年》以梦为起点,又以梦为终结,伊万的三个梦境贯穿了影片的始终,只有在梦里,伊万才能找回自身儿童的定位,重获纯真的品质与快乐的生活。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色彩对比不同,塔可夫斯基用富于诗意的镜头拍摄具有特定意味的人或物,隐喻地表现了梦境的虚幻与美好。伊万的梦里,有慈爱的母亲,可爱的玩伴,美味的苹果,温驯的动物......一切都是那么祥和谐趣,雨打在苹果上,孩子们在河边嬉戏追逐,如此美好而又诗意,梦作为特殊的叙事和诗意的表达,更加凸显出现实战争的丑恶与残酷。塔可夫斯基用梦境植入的方式对战争进行书写,升华了反对战争的意义。通过梦境隐喻在战争主体的叙事中建构了另一重空间,从空间角度出发,把梦境作为痛苦的升华,伊万的梦境隐喻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引申、联想和升华,在梦境的结构喻体中,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3】
战争、儿童、女性,一个是社会发展的特殊状态,一个是个体成长的特殊时期,一个是人类存在的“特殊性别”,三个针锋相对的概念几经组合置于同一表现体中发生交集,其碰撞产生的冲击力往往能将人带入刺激的情感体验中,进而沉浸于对悲剧、人性、人情、人道主义乃至人类命运的思考中《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伊万的童年》以女性、孩童尺度来衡量战争、反映战争,达到情感与道德双重负载带来的人道主义高度,感伤诗意,细腻真实却又足以撼动人心。
参考文献
1张东.《枪炮与玫瑰——谈战争片中的女性形象》[J] 载于《当代电影》
2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张晓东译.《雕刻时光》 南海出版社 2016 P8
3 李美敏.《伊万的童年:战争叙事与梦境隐喻》[J] 《文艺报》2015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相关影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寅姑娘 • 3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