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13小时

评分:
6.0 还行

原名: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又名:13小时:班加西无名英雄(港) / 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台) / 13小时 / 13 Hours

分类:剧情 / 动作 / 惊悚 / 战争 /  美国  2016 

简介: 迈克尔·贝导的这部新片根据米切尔·朱可夫(Mitchell Zuckoff)同名

更新时间:2018-06-26

危机13小时影评:精兵当关 万敌莫开——《危机13小时》与2012年班加西袭击事件

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6年第7期, 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2016年1月,美国导演迈克尔·贝执导的电影《危机13小时》公映。这部成本为5000万美元的战争电影,使派拉蒙影业公司收回了6941万美元的票房。西方影评媒体对其褒贬不一,口碑两极分化。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危机13小时》的“大片效果”,以及战争片爱好者对其的热情与追捧。
贵在真实
2012年9月11日,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11周年之际,利比亚“法虔信者” 恐怖组织领导的反美武装,向班加西的美国大使馆与中央情报局(CIA)情报站基地发起袭击。2014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米切尔·祖可夫出版了相关著作《13小时》。电影剧本就是建立在《13小时》与相关历史事件之上。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考究的装备道具与惨烈的战场特效,更真实的是,剧中角色在现实中都有原型,甚至沿用了原型的姓名。
2011年2月,在“阿拉伯之春”的国际氛围下,利比亚爆发了反对最高领导人卡扎菲的革命。在美国、英国与法国的支援与直接军事干涉下,反政府武装推翻了卡扎菲的统治。然而,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内部派别混杂,甚至包括同时反对卡扎菲与西方的伊斯兰激进主义武装。CIA在班加西设立情报站,任务之一就是监视这些伊斯兰激进主义武装或恐怖组织。2012年9月11日,以报复美国的反伊斯兰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为“导火索”,利比亚“法虔信者” 恐怖组织将谋划已久的袭击行动付诸实践,攻占了班加西的美国大使馆。
在附近的CIA情报站中,有全球反应中心(GRS)的6名武装队员,其中3人曾服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2人曾服役于“海豹”特种部队,1人曾服役于第75游骑兵团。他们的本职任务是保护CIA的特工,但不顾班加西CIA情报站主管的再三阻拦,毅然决然地前往营救大使馆。利比亚亲美武装“2月17日烈士旅”随行支援。在救出了美国国务院安全局(DSS)的特工后,他们撤回CIA情报站。在孤立无援且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数次击退了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反美武装的围攻。最终,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与GRS的援军抵达,在利比亚新政府军的护送下撤离。在武装冲突中,美国方面有4人阵亡,包括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外交事务情报主管与2名GRS武装队员,另有4名美国人与7名利比亚雇员负伤。利比亚反美武装有100多人被击毙。这就是《危机13小时》的故事原型。
给军迷的“电影福利”
电影中的战斗属于低烈度武装冲突,主要是轻武器撑场面。美国武装人员的角色,使用的轻武器道具现代化与制式化程度较高。美国大使的自卫武器是奥地利“格洛克”17式9毫米手枪,GRS武装队员装备“格洛克”19式9毫米手枪与瑞士“西格绍尔”P226R式9毫米手枪。在激烈的对射中,GRS武装队员与“三角洲”特种兵使用美国M4A1式5.56毫米卡宾枪、MK 18 Mod 0 CQB(室内近战机匣)式5.56毫米卡宾枪、前卫国际武器公司(SAI)的AR-15“灰”式5.56毫米自动步枪,德国“黑克勒-科赫”HK416 D10RS式5.56毫米卡宾枪、HK417式7.62毫米狙击步枪,M24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伞兵型M249式5.56毫通用机枪,“黑克勒-科赫”HK69A1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运输机上的美军第10特种部队,装备M16A4式5.56毫米突击步枪。DSS特工与CIA雇员分别使用M870“雷明顿”式霰弹枪、“莫斯伯格”500“强制”式霰弹枪。
利比亚武装方面的武器道具非常杂乱。反美武装装备TT-30“托卡列夫”式7.62毫米手枪,苏制AK-47系列中的AKM式、AKMS式7.62毫米突击步枪,罗马尼亚AIM式7.62毫米突击步枪,比利时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苏制RPD式7.62毫米轻机枪、PKM式7.62毫米通用机枪,Dshk式12.7毫米重机枪,KPVT式14.5毫米重机枪,RPG-7式火箭筒与美制M1式81毫米迫击炮。亲美武装装备中国56-1式7.62毫米突击步枪与美制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黑市上则像卖白菜一样,四处兜售意大利MP12S“贝雷塔”式9毫米冲锋枪、比利时FN2000式5.56毫米突击步枪、俄罗斯AK-74M式5.45毫米突击步枪与萨姆-7“圣杯”便携式防空导弹。在电影中,CIA情报站的任务之一也是回收流散于利比亚民间的萨姆-7。在真实的历史中,CIA实际上要回收的是萨姆-24“针”便携式防空导弹。
电影中出现的重型武器,多是一闪而过。片头的新闻剪片中有美军AH-64D“长弓阿帕奇”式武装攻击直升机,利比亚的苏制BM-21“冰雹”式122毫米车载火箭炮。路边有美制M60A3“巴顿”式主战坦克残骸,实际上利比亚没有这种装备。电影是在摩洛哥与马耳他摄制的,因此其应该是摩洛哥陆军淘汰的。美军调来的1架MQ-9“死神”式无人机,电影中称没有武装,近景镜头上却能看到翼下挂在的导弹,因而成了“穿帮”镜头。同时,美军F-16“战隼”战斗机、CH-47“支奴干”式运输直升机、C-17“环球霸王”式运输机、C-130“大力神”式运输机、TM-69式炮兵牵引车,也纷纷“打酱油”露了个脸。当然,电影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重型装备,一定是那辆在枪林弹雨中杀出重围的“梅赛德斯—奔驰”ML250式防弹越野车了。
如此“琳琅满目”的武器装备,令人目不暇接,足以让战争片爱好者热血沸腾!

迈克尔·贝“炸”了
毕竟是轻武器撑场面,与《变形金刚》相比,《危机13小时》的“火爆”程度已经节制得多了。不过,“爆炸贝”还是做足了烟火特效。整部电影,动辄“哒哒哒”,一言不合就“轰轰轰”。爆炸震天,枪炮齐鸣,典型的迈克尔·贝“制造”。
电影的镜头语言充满运动感,哪怕是表现人物对话的正反打镜头,也往往处于缓慢的移动中。自《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摇摇晃晃式的跟拍镜头,自然不可或缺。在反美武装用迫击炮轰击CIA情报站的片段中,计算机特效模拟了摄像机追随81毫米迫击炮炮弹从发射、坠落到击中目标的全程跟拍镜头。在同样是迈克尔·贝执导的电影《珍珠港》中,日军轰炸机投掷的炸弹击中“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的镜头,与其完全一致。这种“跟拍炮弹”的特效镜头,几乎成了迈克尔·贝的标志。
但是,这部电影却没有滥用时下战争片流行的士兵视角主观镜头。除了部分必不可少的狙击瞄准镜视角镜头外,试图将观众代入参战士兵视角的镜头并不太多。作为反映“无名英雄”的电影,镜头在引导观众“看”英雄,而不是“做”英雄。这说明电影的主旨是更希望引起观众对美国参战人员的敬仰,而不是让观众过打仗的瘾。迈克尔·贝曾表示,这部电影是要写实地还原人物形象。为此,他甚至没有找任何电影明星来出演角色。
迈克尔·贝没有使用太多士兵视角的主观镜头,却大量使用了无人机视角的主观镜头。以不停盘旋的无人机为视角出发点,不仅加强了镜头的运动感,还能使观众从宏观的角度体验到CIA情报站守军的孤立无援,更体现出了美军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在电影中,利比亚方面的武装人员,无论是反美武装,还是亲美武装,都被塑造成了一群乌合之众。在他们手中,RPG-7式火箭筒“指哪不打哪”,命中率还不如鞭炮,甚至几次弄巧成拙地炸伤了自己。美军几名精兵当关,利比亚武装万夫莫开,数次蜂拥而上,却几乎毫无战果。在真实的班加西袭击事件中,也确实如此。这并不完全是美国从意识形态与宗教文化的角度,将他们“黑出了翔”,因为不黑,他们也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卡扎菲的独裁统治,固然令人不满,但反政府武装的目标也未见得是要建立民主社会。在片尾,利比亚亲美武装人员希望GRS武装队员能将不要的汽车送给他们。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欢天喜地的样子,就说明了一切问题。
如今,卡扎菲已经倒台,伊斯兰世界也更为乱象。中东的穆斯林难民涌入欧洲,造成大量社会问题,大有“绿”化欧洲之势。欧洲却在“政治正确”的束缚之下,面对难民的暴乱束手无策。这不禁让人想起美英法空袭利比亚时,卡扎菲最后一次电视讲话的内容:“你们在轰炸一堵墙,一堵在非洲挡住基地组织与难民通往欧洲的墙。”现在看来,卡扎菲可谓一语成谶。在电影结尾处,迈克尔·贝将特写镜头,指向了泡在班加西美国大使馆游泳池脏水中的美国国旗,这或许就是对卡扎菲这句话的无声认同。


危机13小时的相关影评

危机13小时
逐日 • None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