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与华生医生:血字

评分:
6.0 还行

原名:Шерлок Холмс и доктор Ватсон: Кровавая надпись又名:Sherlok Kholms i doktor Vatson: Krovavaya nadpis

分类:剧情 / 犯罪 /  苏联  1979 

简介: 苏版福尔摩斯第一季第2集,根据《血字的研究》改编。

更新时间:2011-05-31

福尔摩斯与华生医生:血字影评:ZT古怪的苏联版福尔摩斯

据福学家考证,1月6日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咨询侦探的生日,一些热情的中国粉丝特地为闻名已久的上世纪70年代苏联版福尔摩斯系列电影《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889918/)制作了字幕,让我终于有机会一窥堂奥。

就目前唯一看过的电影第二部《血字的研究》的情节来看,苏联编导显然相当熟悉与尊重原著,还合理修补了原有的逻辑问题;只是在紧张感的营造方面还有些不足,无法将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故事通过新颖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人物塑造上,苏联版表现出了很大的创造性。扮演老福的演员曾以此次演出得到英帝国的封爵,他对人物的诠释也确实与一众英伦演员截然不同。似乎历来扮演福尔摩斯的英国演员都会着重突出侦探性格中棱角分明的一面:BR气场极强;PC在日常生活中固然极为文雅,一到案情分析时却两眼生光,神采飞扬;JB举手投足都带着戏剧性的神经质,破案时表现尤为专断;最新的BC也有着招牌式的少年得志的高傲。当大多数五十岁上下的英国演员(上面提到的几位演员只有BC不在其列)都在竭力赋予福尔摩斯一种青年人式激情和活力时,与他们年纪相当的苏联演员追求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效果:鬓边有着鲜明的白发,阅读时戴着老花镜,待人接物始终心平气和——他刻画的福尔摩斯温和谦让,老态毕露,暮气沉沉,没有一点咄咄逼人的架势。(写到这里我简直要怀疑这两种对智者形象截然不同的塑造是否存在着文化上的深层次原因。)一处细节尤能体现苏联版福尔摩斯的性格:当华生因为误以为福尔摩斯用打听来的信息当作推理所得而生气时,福尔摩斯非但丝毫没有因为华生轻视自己的推理能力而觉得受到冒犯,反而第一时间向激动的华生道歉,安抚他的情绪。这种将福尔摩斯与华生在生活互动中的强弱关系完全颠倒过来的塑造让我大吃一惊。跟这位性格平和的福尔摩斯相对,苏联版的华生倒是无比冲动。勘查过犯罪现场后,他居然在深更半夜孤身前去设伏,结果被罪犯打晕,只能等待慈父一样的福尔摩斯前去救援,亏得苏联版的老福也毫不责备他的轻率唐突。假如说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一向可以见仁见智,那么苏联影片对华生智力的刻画就存在一些问题。除了出于好莱坞式审美观故意丑化华生的BR版,我还从没有见过医生被塑造得这样不堪:他不仅对逻辑推理知之甚少,而且还持有不可救药的道德观——当福尔摩斯在总结案情的时候感叹社会不公对侯波的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居然还能无动于衷地空谈“复仇都是不对的”之类的废话,再顺便抱怨基督山伯爵的故事。看到这里,我立马将这个自以为是的庸人判为我最讨厌的华生。

其实苏联版最让我觉得别扭的是氛围的营造:倒不是说英国版福尔摩斯影视剧当中满眼都是锦衣华服、雕梁画栋,但其中的服装和装潢确实尽皆精致甚至华丽,重现了彼时日不落帝国的精神气质,也反映了福尔摩斯系列故事的历史背景。而这点到了苏联版当中就荡然无存,且不说灰头土脸的人物造型、寒碜的贝克街外景,就连苏格兰场内部的办公空间看上去也是年久失修、家具破败——只能说很贴近社会主义的悲惨生活现实。

又看《福尔摩斯与华生医生》的第一集和第三集,从情节来看分别对应《斑点带子》和《讹诈专家》。这个版本的福尔摩斯堪称史上最佳合租伙伴,帮你整理房间,抽时间陪你吃饭,耐心向你解释一切疑问、关心你的心理状态,一点不像波希米亚生活做派的“问题”单身汉,倒更像是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好市民。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温和到近乎平庸的性格让他迄今没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太世俗化了,跟读者熟悉的那种桀骜不驯、蔑视陈规恰恰相反。但是《讹诈专家》中一处充分体现他性格的温情细节让我这个对向来对Bromance并不敏感的观众也觉得心头一热:当年轻气盛的华生起身大骂无耻的勒索者米尔沃顿时,福尔摩斯暗暗地拉他的手,满眼关切地看着他,一面赞许他的道德观,一面又感叹他的幼稚,就好像是他的监护人一样。

对于苏联版华生,我又想了一想,觉得他身上那些让我无法接受的特点,可能也是缘于各民族对典型人物性格的不同理解。既然作为智者的福尔摩斯被演绎得如此老成持重、温良克制,那么作为助手和陪衬的华生以相反的形象出现也符合逻辑:年轻、率直、鲁莽——也许在我看来跟原著中的好医生格格不入的“不计较后果、性格冲动、敢于冒险”正是俄罗斯民族认同的青年人的性格也未可知。跟那些侧重于表现华生“医生”一面(慈善体贴)或者“作家”一面(敏锐多才)的影视剧不同,苏联版似乎更倾向于从“行伍生涯”中寻找华生性格的依据,因此使他更豪勇、好斗。

这两集中仍有让我印象深刻的对原著情节的补充:《斑点带子》对蛇的生理特点进行了符合实际的解释;《讹诈专家》合理引入了对莫里亚蒂教授的介绍,为后面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该系列第四集和第五集便是涉及老福“罹难”和“生还”的《最后一案》和《空屋》。我逐渐注意到,除了福尔摩斯本人,苏联版倾向于对人物性格进行更加强烈、极端的处理:华生基本缺乏智力,苏格兰场的侦探则在愚蠢之外还带上了忘恩负义的特点,至于莫里亚蒂教授就更“另类”了。

福尔摩斯“死”后,立志继承他遗志的华生想要保护一名受到莫兰上校威胁的青年,但由于华生一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办事风格,此人仍旧死于非命。有意思的是,苏联版在这里为我们奉献了一个诸改编版中最残酷或曰真实的情节:苏格兰场的侦探立即幸灾乐祸地上门,想要拘捕“形迹可疑”的华生,很有一点秋后算帐的意思。福尔摩斯在专业上的帮助在官方侦探的潜意识中化为了刻毒的敌意,因此,比起犯罪分子,Lestrade等人可能更恨福尔摩斯,只是这番怨恨在他尚有利用价值时不能发作而已,现在则完全可以拿毫无自卫能力的华生出气。——这种对官方侦探和福尔摩斯实际关系的刻画具有一种令人不快却也让人信服的现实主义深度。

在重述莱辛巴赫的一幕时,苏联版也在情节上进行了合理的修改:为了让莫兰相信自己已经身亡,福尔摩斯故意让他击中了自己的手掌,造成了受伤坠崖的假象。这样一来,原著中福尔摩斯的流亡就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释。虽然叙事上的引人入胜从不是苏联版的强项,但是福尔摩斯“死”前一段却拍摄得很动人:紧张而跳跃的背景音乐已经暗示悲剧的临近,画面中的华生却浑然不知,兀自为福尔摩斯战胜了犯罪集团而兴奋不已,让头脑清醒的老福只能勉强地笑笑。巨大的不和谐不能不造成观众情绪上的不安。

苏联版对老福的对手莫里亚蒂的塑造有得有失。跟一切比较严肃的改编一样,苏联版也考虑到了莫里亚蒂这个角色的引入问题:柯南·道尔可以为了杀死一个让他倦怠的角色而猝然造出一个神秘的大反派,影视编剧却不能让一个理论上跟福尔摩斯才智和影响相当的人物到了《最后一案》才莫名其妙地出现,跟老福生死相搏,然后又突然死去。因此,在Granada版中,莫里亚蒂在《红发会》中就已短暂现身;在2010年的BBC版中,教授的大名则早在对应《血字的研究》的《粉色的研究》中就出现了。苏联版同样考虑到了连贯问题,因此让米尔沃顿成了莫里亚蒂的重要手下,令教授和福尔摩斯的矛盾在欺诈专家死后就愈演愈烈。毕竟教授在犯罪界的影响应该越早得到刻画或者暗示越好,不然福尔摩斯与他的斗争就会显得虚假和突兀。就教授的造型和表演而言,苏联版简直能把人雷死。我从没有在任何版本中看到被妖魔化得如此厉害的教授:带着古怪的妆容,背后故意安个罗锅,肢体语言活像术士或者疯子,这哪是莫里亚蒂教授,分明是海德先生嘛。更让我无语的是,教授的帮手是个狼人……要对付这帮人似乎根本不需要福尔摩斯,而是需要专门应对怪力乱神现象的Van Helsing……(开句玩笑,这时候Peter Cushing爷爷能穿越过来就好了,因为他老人家既演过福尔摩斯,也演过Van Helsing。)外形不论,苏联版莫里亚蒂的智商同样可疑,以他的水平,估计除了在学术界已经无药可救的中国,哪也混不上教授。我个人觉得对莫里亚蒂的刻画最能考验编剧的实力,因为原作者在这个角色身上留下了太大的漏洞或空间,若能填补好,就能令故事冲突更强、锦上添花;若不能填补好,老福的形象也就会连带地失去说服力。就此而论,目前还没有一版影视剧或者文学续作能塑造出一个名副其实的“犯罪界的拿破仑”(智力上来说,最新版BBC的莫里亚蒂相对而言比较出色,行动和组织能力也强),倒是奉献出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犯罪界的憨豆先生”等等。唯有完全取消了作为犯罪分子头目的莫里亚蒂的《百分之七溶液》最能自圆其说,另辟蹊径且合情合理地解释了两大智者在莱辛巴赫进行的古怪摔跤比赛的幕后真相,深得我心。

来源:http://rena7884.ycool.com/post.4581594.html

(附图)

福尔摩斯与华生医生:血字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