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评分:
6.0 还行

原名:三和人材市場~中国・日給1500円の若者たち~又名:三和青春残酷物语~深圳零工族实录~ / 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 日薪百元的青年们~

分类:纪录片 /  日本  2018 

简介: 中国深圳郊外的龙华新区,有一处大型职业介绍所“三和人才市场”。

更新时间:2018-05-22

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影评:“打工族的孩子早成才,未来的天下,也有我们来当家”


第一次知道三和,是一年前通过触乐网的那篇文章《在三和玩游戏的人们》。文章写得很好,在此之前我没想到中国居然还有这么一个魔幻的地方,一群人只做日结,“做一天阔以玩三天”,吃4元的挂逼面,喝2元2升的大水,上1元一小时的网吧,住15元一晚的床位,卖身份证,没钱谈恋爱、结婚生子,用最低的生活成本过着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可谓是把“消费降级”这个词做到了极致。那时的我在一个二线城市(长沙)上大四,我的整个大学生活都很是颓废堕落,课少的时候,我和同学的生活状态和三和大神别无二致。昼夜颠倒,晚上校门口网吧上网,通宵11元;白天回宿舍睡觉或者躺在床上玩手机,定个闹钟到了时间起来去上课;怕上课迟到就吃校门口便宜的路边摊,一个炒粉6元;平时不看书,考试前几天才废寝忘食疯狂看书。不同只是我们住在宿舍,有家人寄生活费罢了。
刚来深圳的那天晚上,住在朋友在宝安西乡一个城中村的宿舍。朋友来深圳六七年,一直在饭店做服务员。那里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小屋子里,上下铺,环境脏乱差,和纪录片里的旅馆一样,比我大学宿舍糟糕多了,那里压抑的环境真让人看不到希望。
因为他们公司宿舍不允许住外人,第二天我就提着行李搬出去在原关外地铁口的一个小区租了一个单间,那是附近最高最好的小区,从32楼往下看去全是一片片低矮的工厂。
人类学家刘绍华在《柬埔寨旅人》一书的最后写道:“每个人都有一套自我逻辑,合理化所有的选择与行径。只是,世界之大,也许我们真的该看出去。”
我选择来深圳的原因有很多。第一,见惯了大城市的发达繁华、灯红酒绿,我已经回不去了。虽然家里的小城也在快速发展,但是基础设施和人口素质终是赶不上大城市的。这里守规矩,治安严,经济发达,生活便利,人情味淡,人类发展指数(HDI)和发达国家一样高。而我家的小城,没有共享单车,没有滴滴,没有高铁,没有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全城只有一家电影院,三家外卖店,一家华莱士,最近的大型购物中心九方在车程一小时的赣州。更别说宜家和苹果店了,连省会都没有。(大学假期里我曾在小县城电影院一个人包场看电影,类似这种感觉:你,是方圆几十公里唯一的文艺青年。)在深圳,有漫展,有遍地的24小时便利店和大型购物中心,有喜欢明星的演唱会,有美术馆、音乐厅、大型图书馆,甚至还可以认识和你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外国人。这里什么都有,让人觉得有一切可能性。第二,性取向,我是性少数(初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同性恋了)。如果我留在家里,那么没有出柜的我将会面对父母每天催我找女朋友的煎熬。那时候,我将会退无可退,但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地方,我还有一丝喘息的机会。如今,我有的留在小城的中学小学同学已经结婚生子,而我才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在这个奇怪的年纪,有的人已经结婚,有的孩子都快上小学,有的大学刚毕业,有的在念研究生,有的在国外留学……同样的年纪,却有不一样的人生。他们,都是我从小学到大学的同龄同学。我无法想象在我每天敷着面膜买着新衣服想着什么时候出国旅游做精致居居男孩的时候,我留在农村的初中同学已经当爸爸每天带孩子做事了。早早地失去了自我和自由,被束缚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人生一眼望到底。第三,我见识丰富,性格从小内秀孤傲,不喜欢小地方的人情文化。在我家的小县城,出门走十分钟可以碰上一堆认识的人,打招呼打不过来,想办任何事都要托关系,实在是太恐怖。而大城市,是守规矩,人情味淡的。彼此都是陌生人,我们在这种陌生中获得安全感。第四,我在家里小城根本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做专业不对口的既没有兴趣,又感觉大学四年白上了。除非考公务员,可是因为个人价值观原因和综合其他原因,我也不会考公务员。在那里打开招聘APP,同种职位全城只有不到十个信息,还都不是在专业的互联网公司,而是一些实体店家提供的岗位。而在长沙,有200多个,深圳可以搜到1000多个……第五,地理位置优越,紧挨香港,环境好。这里依山伴海,绿地公园遍地,重污染产业已经转移,空气质量和我家的小城不相上下。每天都是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心情想不好都难。第六,深圳是离我家最近同时又年轻不排外的一线城市,是广东唯一一个陌生人见面可以直接说普通话而不是粤语or方言的城市。因为这里大多数人都是外地人,才有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仿佛就是为了我这样厌恶家本位模式,崇尚个人主义,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归属感的人而量身打造的“家”。
虽然,我一生最大的梦想是找个山清水秀的小地方甚至是深山开个民宿或者小店隐居起来,过上每天看书读诗拍照的浪漫文艺逼生活,但是在没有实现财务自由之前,只能是空想。虽然,我和三和大神一样,买不起这里昂贵的房子,得不到这里的户口(我在深圳没亲戚,只能挂靠人才市场,不想入集体户),但是我还年轻,还想要多看看这个繁华的世界。在我家人口稀少的山区小县城,在唯一的电影院看个电影还经常一个人包场,打开Blued这样的社交软件,整个县城也就三四个人,还是从大城市回来的年轻人,连个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孤独。微博上有人说“北上广深性少数者(非普通异性恋者)自然保护区”,因为这里的庞大和包容,没人会催婚逼生,问这问那。为了躲避家乡的保守与不开明,这些和我一样来自小地方的性少数者(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药娘等等)逃到大城市,终得一丝喘息的机会。这里有太多和我一样大学毕业后孤身来此租房找工作打拼的单身年轻人,亦有太多和我一样是性少数者或者不想早早结婚的年轻人。虽然我三观、性格和所处的境遇都十分特殊,在这个世界上很难遇到和我相似的人,但是在这个人口破千万的都市,起码不会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
近千万外来务工群体在为深圳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深圳市总工会曾主持的一项“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深圳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没有务农经历,一年也难得回一趟农村,渴望城市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农村回不去,城市又难以融入,不少外来务工群体都存在身份认同危机。(2015年7月6日《南方都市报》)
——小地方回不去,大城市留不下来,这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困境。
别说是底层,即使是我这个父母都算是小县城公务员(他们有退休工资和存款,不需要我养老)、介于中产和低层阶级之间的人,甚至都可以想见到我未来的困境:买不起南山动辄十万龙岗动辄五万一平的房子,即使落户也只能是挂靠人才市场或公司的集体户口,不买房就一辈子迁不出去成为家庭户口;老家小县城回不去,因为在那个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的地方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公务员是不会考了,我的价值取向特殊,不会考虑的;现在还小不用急着结婚,过几年我被家里催婚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比如和les形婚)解决这个棘手问题;退一步想假设我是直男,我买不起房子车子,身世特殊也没有亲戚,没人给我介绍对象,生活圈子狭小也无处接触女生,我这样的,即使是直男都可能没有办法结婚;移民?更不可能,我没有那么多钱。随时感觉自己会孤独终老。
所以我现在只能过一天算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去想明天。
初来深圳的时候,我站在马路上,看着新建的写字楼楼体led在夜色里亮着动感的小人运动动画,有一种赛博朋克和未来都市的感觉,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梦幻和发达。然而,就在距离这些高楼大厦不远的城中村,却是另一幅景象。
让我们把视野转向龙华,转向城中村,转向进城打工者。
第一代打工者的典型形象是任劳任怨。他们来大城市的工地搬砖,做各种脏活累活,超级能吃苦,因为不吃苦全家人包括自己都会饿死,上有老下有小是他们活下去和吃苦的动力,他们没有退路。第二代打工者却“不能吃苦、不想吃苦”或者“好吃懒做”,做一天玩三天,醉生梦死。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距?
如果我们去探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可以发现, 不同于他们的父辈(第一代农民工),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互联网发达,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他们逛贴吧,玩网游,看网络小说,熟练使用移动支付,购二手苹果手机,他们思想更活跃,见识要比他们的父辈丰富太多。领略过繁华都市的花花世界,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不甘愿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浩浩荡荡的大工厂做一颗螺丝钉。忍受资本家剥削、吃苦耐劳的程度比父辈低太多。中国的产业正在转型,不同于十多年以前,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岗位也将会比从前少。
我现在住在龙华地铁站附近,三和(景乐新村北区)正在改造,这个城市到处都在旧改,范围扩大到偏远的龙岗和坪山。像这样的城中村未来也将会越来越少。如今的“城中村”,今后也可能会看不到了。这个曾经容纳了大量大神的乌托邦、贫民窟,今后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人会去哪里?另一个城中村?回老家?似乎没有答案,因为回老家几乎不可能了。这群“没有身份证、身背巨额债务、与家人断绝往来、终日在网吧里流连忘返”的人,在精神上被社会抛弃,在实体上也将要被抛弃。景乐新村是他们最后的灵魂避难所。
根据片中一个大妈介绍,现在的工厂、公司也十分的鸡贼,工资刚好就是深圳的最低工资标准2130,但是一个月拿四五千甚至七八千又是可以实现的,为什么,因为全靠没日没夜牺牲身体的加班才能拿到。不愿加班?那就只能拿2130的底薪了。这样,既不违反法律,工厂又有了效益。这种赤裸裸的压榨,年轻人怎么又会看不到,大多数人都不是傻子,都心知肚明。换个角度想,三和大神其实是有骨气的和聪明的,并且他们很多也是曾经也存了很多钱因为破产和赌博才堕落至此的人。他们知道了这个残酷的真相,不愿意继续做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甚至看破了人生——“你山珍海味是吃,我挂逼面也是吃,你五星级酒店是住,我大街公园也是住”,所以选择了高傲地不妥协不合作,选择了道家式的生活方式,可谓是当代的魏晋隐士。
可是他们就没有付出过努力吗?在有的人指责这类人有手有脚却颓废堕落不努力的时候,又是否想过他们也曾在这种为富不仁的“血汗工厂”里做过长期工。为什么不去高大上的IT公司做程序员?没技术没学历简历都不会写怎么做?当年怎么高考没考?留守儿童小时候那样的成长环境,谁管过他们的教育?人性本善,在指责他人的时候,请想想背后的原因。
他们也曾经努力过,可是现实告诉他们,成功和富裕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所以才不得不选择了这种看似堕落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知道不管努力不努力,都不会有好结果。因为,知道了世界的残酷,才得过且过。
从三和大神到滴滴顺风车司机奸杀女生、昆山震川路龙哥砍人被反杀事件,“底层烂仔”又重新成为微博舆论的焦点。我们当然知道这群人里有些好逸恶劳、违法犯罪的人渣败类,可是哪个群体没有人渣败类,在高学历又有钱的上层人群里也有违法犯罪的人渣,“霸座男”孙博士的博士学历不高吗?照样人品不端。当“三和大神”重新在微博上被提起,在微博评论一片“好吃懒做的渣滓”之声,在有人打出要隔离这类人群的口号时,我却希望他们能有一颗人道主义之心,为什么我们不能给这些底层人群多一些关怀呢。你我大多都是底层,只是等级不同的底层罢了。那些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人渣(个体)固然不值得同情,可是那些没有偷没有抢没有干过坏事的底层人(群体)又有什么错呢。我不是圣母,只是希望人们能保持理智,不要以偏概全。
不久前流行过一个词汇「蹲族」,我几个月前换工作的空窗期也过过一段时间家里蹲式的生活,没有任何收入,每天独自在这个大城市的出租屋里宅着,吃饭靠外卖,平时在床上写小说、打游戏、看视频,舒服程度堪比大学期间。有人说,蹲族不过就是高级版的三和大神而已。实现财务自由实在太难了,这是很多人毕生无法实现的梦。蹲族这种堕落的生活方式,看起来很爽,但注定是不健康的,所以蹲了没多久我就又重新振作起来投简历找工作。前段时间还有个流行语叫「佛系」,我觉得三和大神也可以说是低配版佛系了,这是一种类似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写照,年轻人面对高房价高物价低工资的压迫,看不到希望和未来,知道现实的残酷和可能性的为零的出人头地发财梦,才不得不选择佛系人生。换个角度看,我这样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过就是写字楼上班版的三和大神罢了,每天朝九晚六,每月拿很低的固定工资,平时下班回出租屋打游戏看视频睡觉,没有积蓄,还因为买高档电子产品、喜欢的衣服鞋子、化妆品护肤品而欠了不少钱。面对高企的房价物价,面对低低的工资,看不到未来,无比的迷茫。
如果一个人在年轻时就已经知道自己终其一生也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也没钱娶妻生子,即使再年轻的朝气也终会被无尽的绝望吞噬。我也是接近这种状态(终其一生买不起大城市的房),才选择佛系人生、淡看一切的人。
他们所拍摄的这些年轻人是第一代农村外出打工者的子女,他们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在家里被祖父母或者亲戚带大,现在他们到了成年,也需要赚钱糊口,于是也来到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他们中有一些人很快地对生活感到失望,丢失了对生活的热情,成为“日结 1500日元的年轻人”。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歌曲《民工娃》的歌词:
打工族的孩子早成才,未来的天下,也有我们来当家……
想起这段歌词,我的心里就无比的辛酸。歌词唱得多么好啊,可是民工的后代,改变了自己出身困境的人又有多少呢,凤毛麟角罢了。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的概率,和大城市学生考上大学的概率,对比鲜明。我从小地方出来,在农村,高中没读完,念个中专或者技校就来广东进厂打工,过几年回农村结婚生子的人太多了。(我老家的堂哥们都是这样的。)虽然现在有“读书无用论”,虽然我的大学生活看似堕落,但是我感觉这几年的时光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改变了我太多:认知、三观、眼界、为人处世的方式。大学使我迅速地成熟起来。
让我们继续探讨初代打工者和二代打工者区别产生的原因。
上一代打工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虽然受教育程度低于第二代打工者,但是受到过完整的家庭教育,有很强烈的宗族观念。而到了这一代,他们幼时是留守儿童,受祖父母和亲戚的照顾长大,与父母之间有很深的隔阂,当然,这个隔阂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在心里,哪怕过年见面表现得再亲密,心里还是有隔阂。第二代打工者,已经没有了落叶归根的概念,受教育程度高于父母辈同时又低于城市同龄人的他们,有了较强的自由意志,他们无需为父母和子女而活(并且很多没有子女),身上肩负的责任小了很多,他们只需为自己而活。
湖南卫视有个节目《变形计》,我观察到里面城市孩子的家长,很多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内地来广东白手起家打拼才当上今天的老板的。在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有经商头脑却没有文化的内地农村人来到广东(俗称“下海”),开创了一片天地。那个年代的广东,“遍地都是黄金”,只要拼命苦干就能发财,可是今天这个年代已经不同了,我们的国家已经不是曾经的一无所有,而是改革开放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没有学历和技术拿不到高薪职位,即使拿到了,也不是做老板而是给人打工,哪怕你是个月薪过万的程序猿。如复旦大学教授洪涛所说:“改革开放初期,大部人的家底都差不多,但现在不同了,因为积累不同,拉开了距离。其次,在 1980 年代,一个人可以白手起家,不必有较高的文化水准,未必要受较好的教育。现在这样的情况就比较少了。 ”
然而,我们的社会日益阶层固化,大城市的高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垄断地享受着良好的教育资源,生活资源,他们要么是本地人,要么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他们精通育儿方法,给孩子吃进口零食,穿名牌衣服,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上名校,孩子小小年纪就被带着出国玩耍,他们的后代,教育出来的子女大多不会差到哪里去。而外来务工者,贫困农村地区的孩子,他们的上升通道似乎是完全堵死的,在城里孩子感受着繁华都市的大千世界的时候,留守儿童在封闭荒凉的山村遥望父母。他们没有机遇,也没有资源和人脉,更别提他们自身的素质和教育的有限。阶级壁垒早已难以攻破,底层人再怎么努力也很难上一个台阶,中产阶级和高产阶级再怎么潦倒(除非赌博自己作死)也不会落到底层。《欢乐颂》里的曲筱绡,成绩不算好,高考都不考,直接去国外读交钱就能读的私立贵族野鸡大学,回家开公司,过得逍遥自在。山区出来大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还要用钱养活一家老小。山区农村贫困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高考要是考不上大学(哪怕是个专科也算大学),就没有出路只能出去打工了。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并且残忍的,意识到这一点,可能不是他们来到城市后。在如今这个年代,在一个荒凉贫瘠的山村,也可能通过电视和智能手机看电视剧一窥大城市顶尖富人们的奢靡生活。这就是网络带给我们的震撼,这就是这个真实又美丽的世界。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也造成了亲人之间的疏离。我之前看过一个兄弟文,主人公(十三四岁)的弟弟(六七岁)跟随父母在深圳打工,自己却留在老家农村跟随爷爷奶奶。待假期弟弟回家后,他很讨厌弟弟,觉得父母偏心,见弟弟有漂亮的衣服玩具就嫉妒不已。但是抵不住亲情的力量,很快他又和弟弟重归于好,关心着爱护着弟弟。小说很感人,看得我很难受。这可能只是现实的一个缩影,因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太多这样的事情正在发生着。
除此之外,因为出身环境的限制,他们的思想亦达不到高学历人群的成熟,思想境界有限。能够突破自身限制达到城里孩子眼界和思想境界的少之又少。可是,出身底层的他们,除了留在这个大城市,又能去哪呢?很多何不食肉糜的人说希望他们回老家,他们回老家,面对的将会是贫瘠荒凉的农村,村里只有老人和儿童,面对的是少得可怜的工作机会,又能好到哪里去呢?不是所有农村都是苏南农村,起码我那边的农村现在还是很落后没有开发的。也有一些人冷漠地说“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出身好的哪怕再怎么堕落也不至于饿死,而出身底层的人他们一但“挂逼”了就孤立无援。 农民工,不但要用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还要寄钱回去供养家里的老人孩子。
实现高速成长的顶尖都市——深圳,无法忍受长时间体力劳动,做一天玩三天,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究竟是什么让他们陷入困境?
通过片中这段话,引出了改革开放,农民进城打工,留守儿童的概念。这些流落在三和人才市场周边(景乐市场)的人们,幼年大多就是留守儿童。
这个以采访为主的纪录片长达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画面不是很精细,还有些晃动,但是贵在真实。片中年纪和我相仿的小伙子东东,来到深圳,打着零工,慢慢地融入了三和的世界;因为工伤失去右臂的39岁男子陈用发,乐观又坚强,经营着豆浆店笑对生活,他说在深圳待了十几年的他还是没有办法在这个城市扎根,对这里而言他只是个过客,他面临的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女儿如果送回老家上学就要忍受分离还要变成留守儿童,留在深圳又没有学位又付不起私立学校学费无法上学;刘镇说,他感觉这个社会一点也不公平,有钱人可以吃好穿好,而自己这些人却像奴隶一样。片中唯一的女性采访对象是片尾一个皮肤黝黑的打工小妹,她独自一人出现,素面朝天,脸上带着笑,来自经济并不发达的广西。
这部影片里最令我心疼令我唏嘘和钦佩的便是陈用发,他是影片里最励志的人物,同样来自底层,却从来没有堕落,用乐观坚强面对这个世界,为这个城市默默付出那么多年,但是却依然没有被这个城市善待。看到这里,又想到深圳每年普通高中50%的录取率,无数的学生中考后只能读职高或者回原籍,我不得不怀疑“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如果努力没有好结果,我为什么还要努力?”想必这也是很多三和大神的心态。在有些人说底层人不努力、好吃懒做、应该隔离的时候,陈用发这样的例子难道不就是一个反例吗,这些人能看到吗。
“那你有没有想过你老了怎么办呢?”当记者问出这句话时,宋春江苦笑着说:“老了……死了就死了呗,没办法。”看到这里,我的心都在滴血。这是有多么的绝望,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如今的中国,有着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短短几十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过去的2017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一倍多。深圳,同一河之隔的香港一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发达的大都市,经济总量去年超广州,今年超香港。这些年,中国大城市的一砖一瓦都是农民工建起来的,而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实现了阶层跨越的又有几人呢?城里人又是怎么去对待这些建设者的呢?想想那些新闻里,地铁上嫌脏不让民工坐座位的城里人,想起他们为这个城市贡献几十年热血,孩子却无法在这里上学,我就十分的难过。他们在这个城市燃烧了自己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青春,却只能作为“第六等人”活下去,用低工资供养家中老人和小孩,忍受家庭的分离,无法解决子女教育问题。 我不知道中国的“泛第二代进城打工者”今后的境遇和前途是怎样(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如今这个时代早已经和从前不同了,我们这一代长大了的90后独生子女在各方面来说都会遇到更多问题。
影片的结尾,打了三个月零工的东东决定离开深圳,回到广州打工的母亲身边,去姐姐那儿从事美容美发行业。他一直编谎话瞒着母亲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但是他害怕自己也变成三和大神。而有的人还留在三和人才市场周边(景乐市场),这个和去年被广泛曝光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的地方。影片结尾,则以“讴歌中国繁华盛世的顶尖都市——深圳,惊人的发展,靠的是众多青年的贡献,然而飞速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和恶性循环,正使年轻人的梦想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总结了全片。
留守儿童是我成长过程中听过最多的词汇之一,也是我们国家在这个改革开放年代特有的产物,至今仍然有大量留守儿童。我在江西赣南靠近广东的山区农村长大,在那个青山环抱碧水长流的农村,任何一个地方推门而出,目之所及全是山,层层叠叠。那时候我身边除了我之外几乎所有同学都是留守儿童,包括和我玩得最好的那几个小伙伴。(直到我后来搬到了县城这种情况才有了变化。)我小时候的同学,他们的父母几乎全部在广东打工,自己被爷爷奶奶看管,住校,或者寄住在亲戚家。我一直觉得留守的孩子是这个时代最可怜的一类孩子之一,他们坚强又敏感又脆弱,性格也和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小孩不太一样。童年和我一起玩的一个女孩子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她被她姑姑带着,身材瘦弱,性格有些自私和奇怪,可能是每天被她姑姑和姑爷打骂所致。她是我童年最好的玩伴,直到我后来搬到了县城。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时的小孩子都长大了,我有时候会回想起小时候的玩伴,不知道他们现在在何方,在做些什么,是否考上了大学,是留在小地方还是去了大城市,长成什么样了,想着十年弹指一挥间,就感觉眼里有泪要涌出来。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