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6.0 还行

原名:L'argent又名:金钱 / Money

分类:剧情 / 犯罪 /  法国   1983 

简介: 一个男孩因为向父母讨要零花钱失败,去当了自己的手表,却换回一张500元法郎的假钞

更新时间:2018-04-01

钱影评:导演说

金钱像爱情、死亡一样,似乎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弥尔·左拉写过以《金钱》为题的小说,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莫里哀在《悭吝人》中,近代法国作家马塞尔·帕涅尔在《窦巴兹》中,都对金钱的社会职能发表过大同小异的观点。纵然各国都有“金钱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的谚语,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资本统治的商品社会中,俨然成了一条真理。人为财死的悲剧,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演着,而且版本总在不断翻新。看来,这类悲剧还得继续演下去。罗贝尔·布莱松根据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伪息券》改编的这部影片,是金钱悲剧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翻版。布莱松说:“我这部影片无意在道德观念上给人带来什么新的启示。”但他的艺术处理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故事的主线描写青年工人伊翁无辜地做了两个使用假钞票的富家子弟的牺牲品,受屈含冤,锒铛入狱,家破人亡,求死不能。出狱后,图财害命,丧失理性,以怨报德,滥杀无辜。最后他投案自首速求一死。伊翁的悲剧可以说是金钱异化功能的又一图解。
故事的引子是诺贝尔和他的同学,他俩利用一张假钞票在街上骗钱,虽受到校方警告,但诺贝尔母亲的做法只是为了息事宁人,并不能杜绝这类悲剧的重演。
吕西安的遭遇是本片的一条副线,从受人唆使诬陷伊翁,小偷小摸到盗窃保险柜和自动取款机,被捕坐牢,越狱未遂最后被打进死牢。导演通过吕西安的命运告诫人们,贪图不义之财的人,必遭灭顶之灾,这是一条客观规律。
《金钱》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比托氏小说更加凝练,虽然保留了原著的基本情节和部分对话,但布莱松重新进行了结构。在托氏小说中,作者意在描绘一张假息票的诈骗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搅乱了五六个人的平静生活,给人以平地风云祸从天降之感,充满着托氏喜爱的神秘主义色彩。而影片《金钱》的故事是由伊翁这个人物贯穿始终的。布莱松认为,伊翁从一个普通青年工人变成一个丧失天良的杀人犯,是由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在金钱的诱使下,任何人心灵中的罪恶因子萌动之后,都可能变成十恶不赦的恶棍。很明显,布莱松的用意不在于叙述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而在于在各镜头段落之间表述他这一寓意。
布莱松在1975年发表的《电影纪实》中说:“一个画家不是靠颜色,而是靠颜色之间的关联来表达自己意图的。同样地,电影也不是靠画面,而是靠画面之间的关联来传达作者观念的。如果单独来看某一个画面它是中性的,但当它与另一个画面连在一起,第一个画面就活了,就产生了生命。这不完全是故事本身的生命,或是剧中人物的生命,而是影片的生命。从画面的生命诞生那一刻起,电影才成为一门艺术。”
自1951年拍摄《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以来,布莱松拍片时,不再聘用职业演员,不搭布景,不用词藻华丽的对话,力求直接反映生活。他采用和新现实主义导演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深入解剖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他们的性格和行为。这部影片以独特的风格、新颖的电影语言、深邃的寓意轰动了西方影坛,成为法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金钱》在戛纳电影节获奖时,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聘用专业演员,布莱松回答得十分明确:“电影不是演出,而是写作。你无法改变一个演员的内心世界:真诚的目光不是一种可以创造发明出来的东西。职业演员的表演可能会很精彩,但这不是我所追求的。制片人需要技艺超群的明星,这是他们的事。而我在影片中探索的东西,是一条通向未知的前进道路。总而言之,未知的东西是自然界和人,而不是演员。”《金钱》的全部角色都由非职业演员担任,人物的对白台词很少,也没什么需要高超演技的镜头。布莱松从来不允许演员“演戏”。根据巴斯卡尔理论,只要一表演,就难免会落入俗套,角色本身的个性就会丧失。
为了抓住人的真挚表情,他要求演员绝对服从他的调度,不给演员留有任何可以自由发挥的余地。为了洞察人物的性格和分析他们的行为,他想方设法使剧中人物被关闭在与外界隔绝的密室之中。《金钱》和他过去拍摄的《死囚犯的越狱》、《圣女贞德的受审》和《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一样,主人公都处于孤身一人被封闭的环境之中。布莱松认为,人只有在这种境遇中,为社会交往所需要的那层“超自我”才会被剥离,而真实的自我才会显现,更深一层的下意识才会被挖掘出来。
法国电影美学家让·米特里认为“布莱松是法国电影界最严格的文体家。他热衷高度的抽象,刻意使自己的风格干枯、贫乏,给人某种‘苦行’、‘禁欲’的感觉。一垛白色墙壁的视觉主题是与纯洁无瑕的精神主题关联一致的。”有人说布莱松理想中的电影应是面对白色的银幕(或一垛光秃秃的白墙),加上一个毫无感情色彩地读着笛卡儿《方法论》的画外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他“电影是人的内心活动”的主张。也许正因为如此,《金钱》像布莱松的其他影片一样,在观众和评论家中间引起截然对立的两种反应。一部分人认为是稀世之作;一部分人则认为味同嚼蜡。然而大家都一致认为伊翁在狱中的那几组镜头十分精彩。
伊翁在狱中,妻子中断探监之后,他写给妻子的信全被退回,他内心的孤独感跃然画面,使他近乎疯狂。在这种状态中受人侮辱而顿起杀机,当是意料中事。被关入特殊单人牢房,孤独发展成绝望,势必导致伊翁产生自杀念头。当他听说仇人吕西安被转移到特种监牢,自己无法亲自报仇时,更感自己已经失去生存的价值。既然工作、妻子、女儿、仇家已经不复存在,过去的伊翁也应随之消失。伊翁出狱妄杀无辜而后自首,只是为了速求一死。对小个子女人受公公虐待而表现出的义愤和同情,只是他良心未泯的一丝闪光。图财害命的恶魔已经占据他那颗早已冷酷的心,因而演出了以怨报德的悲剧。金钱是万恶之源的寓意自然会引起观众反思。
布莱松的电影风格以绘画性见长。法国著名导演特吕弗曾称“与其说布莱松的影片酷似一帧帧精美绝伦的照片,毋宁说更像出自名家之手的油画”。事实上,布莱松本来就是画家出身,尔后兼职电影剧作,最后才成为一名导演的。他刻意挖掘镜头内的丰富表现力,特别注重镜头结构、场面调度、影调、照明、色彩变化。他十分注重镜头的绘画表现力与动态的摄影技巧。这从《金钱》结尾前,伊翁血洗小个子女人全家的几组镜头就可见一斑:
远景。楼梯的最下一级上,小个子女人的姐姐躺在血泊中,姐夫的尸体正从上面几级的楼梯上缓缓地向下滑动。一支亮着灯的手电筒从楼梯上直滚下来。小狗迷尔扎呻吟着跑过来,在两具尸体周围转了几个圈,又跑开了。
远景。小狗迷尔扎跑进残疾儿童卧室,在他床边跑来跑去,孩子坐在床上哭泣。接着,小狗跑出来(镜头跟拍)站在小个子女人卧室门口。正在这时,伊翁(后背)把门猛力推开(镜头缓慢向前推),我们看到惊呆了的小个子女人,睁大着眼睛,从床上欠起身来,一盏小床头灯射出昏黄的亮光……
中景。伊翁持斧的胳臂向上一扬,使足全身气力,劈了下去(斧劈声)。
特写。床头灯被斧子碰倒,在桌上摇来摇去,墙上灯光映出的圆形光环里,现出溅在墙上的几滴鲜血。最后,台灯滚落在地,伴随着灯泡爆裂的声音,全室顿时跌入黑暗之中。
在这组镜头中,我们只听到两句简短的对白:
伊翁:钱放在什么地方?
小个子女人面对忘恩负义的杀人强盗,既不惊慌也不喊叫,只把双手交叉在胸前,温柔地看着伊翁,低声叹息着说:
“可怜一下你自己的灵魂吧!”自身死之将至还在关心杀自己的人的灵魂安宁,若非天使,谁能有这般心肠?
影片不乏凶险场面,但布莱松是以他特有的方式来表现的,即只表现几个能说明问题的细节:当他要表现暴力的时候,只让人看一只抓住毛衣的手、一只举起斧头的胳臂或是一张正在翻倒的桌子;拍摄伊翁的第一起杀人案只让我们看到洗手池的水是红色的;最后一起也只有两具尸体和一盏翻倒的床头灯和几滴溅在墙上的鲜血。布莱松也拍摄了一些惊险样式的高潮戏,如汽车追逐、企图越狱、谋害人命等。但很明显,这些都只是为叙事服务的。对导演来说,只有一点是最关键的,即以金钱为齿轮的邪恶的社会结构如何掀起伊翁心中的波澜;厄运、不公正、怯懦、凶残如何使这个人遭灾、沉沦、毁灭。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感到作品更接近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风格,而非托尔斯泰。
布莱松手法的简练,在这部影片中可谓登峰造极。抢劫银行那场戏,从头至尾借一个看报纸的过路人来交待;囚犯进监狱要默不作声地办理一切例行手续,而手续本身就反映出无聊、繁琐、令人窒息;拍摄寄给监狱中的伊翁的那些信时,布莱松却让这封催人泪下的信在无动于衷的狱吏手中传看。
影片充分展现了布莱松的独特风格,即逼真的音响和单调的谈话语调适成反比,毫无表情的脸和真实的布景融合为一。每一幅画面都具有符号价值。

钱的相关影评

钱
樱桃子 •
钱
Morgen晴 •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