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

评分:
6.0 还行

原名: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又名:

分类:剧情 / 悬疑 / 犯罪 /  马耳他   2017 

简介: 影片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原著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大侦探波洛(肯尼思·布

更新时间:2017-11-26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有一点老版和新版的看法。细节控

对推理小说的着迷大概是在童年。
小时候阅读是十分广泛的,题材不太挑剔,猎奇甚广,但也是有最喜欢的题材,就是推理小说。推理小说中外国小说比较经典且阅读性强,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被誉为推理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因高龄还继续高产质量的小说,也被读者称为“阿婆”。
阿婆的小说部部经典,本文的观后感,就选取了颇负盛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算是阿婆作品当中经典的经典,不少刚看推理侦探小说的读者若是第一次就是选择这本,那必是幸运的,那必是会深深感叹,落入推理之坑不可自拔。
写作的契机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最新一版的电影翻拍在不久前上映,我和朋友马上到影院观看了,再对比第一版老版的1974版,就想通过文字再仔细品味这件经典的案件。
当然,因为案件实在太经典了,包括电影,从1974年第一版开始,就有01版、10版,到现在的17版,还有剧集,不同国家翻拍等。个人见识和文笔有限,就凭着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做个简单的感悟分享。


《东方快车谋杀案》可以说是第一部以巨星云集的方式拍摄的克里斯蒂作品,它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因此为后来的侦探片所模仿。

与克里斯蒂的许多其他小说一样,《东方快车谋杀案》也建立在一个真实事件的基础上,那就是三十年代著名的林德伯格绑架案。著名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是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人。1932年3月1日晚,绑匪从他位于新泽西的豪宅中绑走了他20个月大的儿子,并索赎金五万美元。尽管付出了赎金,11天后小查尔斯•林德伯格的尸体还是在离家不远的灌木丛中被发现。保姆贝蒂•格罗与其男友受到调查,但后来被证明是清白的。女佣薇奥莱特•夏普因证词含糊也被怀疑,她选择了自杀而不是说出实情。两年后,警方终于发现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纽约木匠豪普曼。豪普曼是一名非法移民,犯有前科,并且还有若干不利证据指向他,豪普曼否认对他的指控,他的辩护律师则指责警方伪造证据。有些人认为孩子是在从窗口掉下来意外身亡的,但法官告诉陪审团,即使如此也不能改变恶性谋杀的性质。经过11小时的讨论,陪审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罪名成立。豪普曼始终拒绝认罪,上诉被驳回后,1936年4月他被处死后,有关此事的议论依然未平息。

显然,这件轰动一时的绑架案给了克里斯蒂创作的灵感,《东方快车谋杀案》与其相似之处一目了然:小说开始就是美国著名飞行员阿姆斯特朗的小女儿戴西被绑架并撕票,几个月后,绑匪被抓获,但其中的头目凯赛梯却凭借着金钱的力量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戴西怀孕的母亲悲伤过度而死,父亲因而自杀,家里的一个女佣也因无辜受到怀疑而自杀。几年后,在伊斯坦布尔开往加莱的东方快车上,一个叫雷切特的人被刺了十二刀身亡,作为旅客一员的波洛开始了调查,他首先查明的就是这个雷切特原来正是当年逃脱法网的凯赛梯,后来他又查明同车的旅客几乎个个与阿姆斯特朗一家有瓜葛,那么凶手到底是他们中的哪一个呢?或者另有其人?



电影都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了,且每一版改编得都不同特色,但主线和主旨仍是最重要的核心。小说是13人一起策划执行案件,因为有2人是夫妇,合计捅了一刀,所以是十二道刀痕。不同版的电影都会改编一些角色和内容,像新版2017的希腊医生与一个犯人身份有重叠,其他的人物关系不变,可追寻到书里,他们都是每个人有动机对死者进行谋杀,综述这是一个有计划的团队复仇。


12个凶手的人物的真实关系:
1 雷切特(NPC)的秘书麦奎因,是死去军官家的朋友,他父亲经办了那次绑架案,对军官夫人保有仰慕之情。
2.雷切特的英国男仆贝多斯被绑架女孩的男仆,也是跳楼自杀的女仆的恋人。
3张扬跋扈,强调自己几任丈夫的哈巴德太太,死去军官的岳母,军官夫人和伯爵夫人的母亲。
4阿巴思诺特上校,军官的战友。
5家庭教师玛丽•德贝厄姆,死去军官夫人的女秘书。
6德拉戈米罗夫公爵夫人,沙俄皇室公主,死去军官夫人的教母。
7公爵夫人的女仆希尔德加德,军官一家的厨娘。
8外交官德烈尼伯爵,死去军官的连襟,主要配合他妻子。
9美丽冷艳的安德烈尼伯爵夫人,死去军官夫人的亲生妹妹。
10意大利司机福斯卡雷利,死去军官家的司机。
11信仰宗教的瑞典护士葛蕾塔•奥尔松,死去孩子的保姆,自己心里充满自责。
12一开始就出现的乘务员皮埃尔,自杀女仆的父亲。


电影改编中,最有名的就是1974年的版本,聚集了如英格丽•褒曼、劳伦•白考尔、肖恩•康纳利等神一般的人物,即使在后来众多拍摄影片中,其评分仍是最高。


首先看看最为经典的1974年的第一版。
首先电影一开始,就是介绍本次最为核心的案件,阿姆斯特朗幼女被绑架事件,经典的黑白色调,刺耳恐怖的声音,带有那时代专有的BGM渲染,是那时候的悬疑片无疑了。
接着,画面变成彩色,主角出现,是我们熟悉的矮胖子侦探,依然夸张的胡子,时刻强调自己是个比利时人的男人,穿着黑色大衣,遇上了他身为这次东方快车的负责人的朋友,因为临时加入去去往伦敦,便安排在一个去往加来的车厢里。
去往横跨亚欧大陆的土耳其,一路上的景色,真的不愧是魅力之都啊。阿婆在小说里描述的写景,在电影变成平面动画的时候,仿佛真的能体会各国的风土人情。


这时,各路人物纷纷上线,在赶上车这段,我觉得是最好看的伏笔。家庭女教师玛丽匆匆上去,便遇上另一个同伙,两人一起窃窃私语被波洛听到;美丽高冷的公爵夫人和丈夫一起出现时,是路上最为瞩目的时候;已上年纪的沙俄公主带着女仆、管家和两只宠爱的小狗,排场十分隆重地上车;还有不同肤色的,来自五湖四海的,看似普通的上校、医生、女人陆续上车,一一接受车务员的车厢安排,当然,最后我们的NPC,来自美国做生意的大亨雷切特,操着厚重的美国口音和不慈祥的面相也搭上了这台专属于他的复仇之车。


一开始的第一个白天,都是你我谋划,观摩旁人的最佳时机。期间,波洛与不少人打过招呼,例如雷切特因为说收到恐吓信拜托著名的波洛侦探查找凶手并希望能保护他,张扬的,调戏其他客人的哈巴德太太,对新来的波洛最感兴趣,可惜波洛却是个自在且有自己安排的人,都一一礼貌拒绝了。到了晚上,也是最重要的命案发生运作时间。
从午夜零点开始,波洛在自己车厢里(他与其他人同享一个)就被隔壁的声音不断吵醒。这就开始复仇案件的前奏,隔壁刚好是死者雷切特先生的房间,第一次开门是乘务员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二次开门便是看到一个女人穿着日式浴袍离开走廊,当然还有一个矮小的穿着不合身的乘务员衣服的男子跑过,一系列等的走的这时候是一点十五。
到第二天乘务员皮埃尔去敲门时,死者已是被插12刀,平静地躺在床上。


小说里,没有嫌疑关系的是波洛侦探和他车长朋友,以及辅助办案的医生,被审问的是其他来自同一节车厢的13个人。很多书迷和观看了电影的观众有觉得说波洛其实没有这么多证据支撑他破案,甚至到最后的真相出来的也是莫名其妙。
我个人觉得不是的,案件自然在一开始就进行了埋伏,很多细节都是线索,这里集中讲讲我新刷的电影线索。
1. 走动,意思是凌晨开始的人员流动。我们知道波洛一直被打扰,知道1:15am,他还没入睡,这时,走廊出现陌生的人和动静,让他误认为这就是案发时间,后来他证实其实那是混淆视线,让其他做不在场证明的走动。我们想想,既然凶手是偷偷进入死者车厢来谋杀他的,是不可能装扮得这么神秘后又弄出这么大的动静的,所以这是给波洛误解的第一个陷阱。
2. 说辞,全是套路和谎言的审问。这个真的十分精彩,本着为了让自己逃脱嫌疑的原则,普通人的心理会将所有真相说给侦探听,让他有个判断的依据,但可惜整个车厢都是凶手团伙,他们一致选择说谎,提供假证词。(这也是为什么波洛一开始推断错误的原因,他本着天主教虔诚的信仰,分析出来第一个事件真相,却也是一个大谎言)。
当然,这个审问过程中每个人错漏百出,也是算给波洛最大的突破口和线索,因为在这过程中,波洛发现他们每个人都与当年最出名的阿姆斯特朗绑架事件有关联。
例如:从来没有去过美国的家庭教师玛丽却不经意说出美国专用的说词,信仰上帝胆小的葛蕾塔•奥尔松女士对支援教育孩子这方面非常紧张。
3. 死者中刀情况。死者是个健硕的美国中年男子,随身配枪,而且已经收到不少恐吓信,为什么能够平摊在床上被捅12刀。关键是跟剧医生说辞,这12刀力度,深浅各不一样,5个深的,其中3刀致命,还有2个很浅的伤口,这些不像一个人所导致。
4. 死者生前是随身配枪的,在要挟波洛帮助查询事件时也曾露相过。所以波洛知道在他床头底下会有枪,问题是枪是没有被使用的,这说明凶手是没有跟死者进行搏斗,采取下药让其昏迷,再连捅12刀。
5. 表,也就是时间。电影不止一个镜头说明了这个,其实个人觉得是有意混淆作案时间,包括表是被砸坏的时候,显示时间刚好是1:15,仿佛就是故意告诉这个时间的,但其实这个并不是的真实的作案时间。
6. 烧坏的纸片。这个纸片后来波洛用火还原,上面显示的字母是指向阿姆斯特朗案件,这也是直接让波洛知道这个死者就是当时绑架的犯人。
7. 带有“H”字母的手帕。一开始大家都猜测是姓名的首字母,并提出要搜每个人的护照。(西方国家护照相当于其身份证)。可惜并没有符合,直到发现安德烈尼伯爵夫人有刻意修改自己姓名首字母的痕迹。这看起来又是一个疑点。其实这是每个人都在互相给对方打照应。因为那是夫人的手帕,在西语系“N”=”H”。
8. 乘务员衣服及其扣子。这看似是赃物转移地点,上衣被发现在老太太的女仆的箱子里,也是其中的一种障眼法。扣子则是哈巴德太太主动说晚上有个男人在他车厢逗留下来。
9. 凶器,匕首。这个也是有点此地无银吧。凶器也是哈巴德太太在自己的化妆包发现的,她应该是制造凶器是有一个人故意放她包后就逃跑了,发现凶器也无处可逃,所以就直接提供能出来。
10. 浴袍。午夜时分有个穿着日式浴袍的女人在车厢经过,这套衣服后来在波洛自己的箱子找到了。他认为,这是给他的一种挑衅。但后来,证实他完全想错了吧。

这些是波洛当场就能找到的线索,还是警察法医等还没上车搜证的之前,我们仔细联合5-8,就知道这是团伙联合安排的,主动造成那样的杀害现象。回到开头,波洛是属于偶尔上车加入这趟车厢的,这某种程度就打乱了他们的计划,到后来不得不做出一些事来(哈巴德太太被刺,凶器主动被发现,秘书的身份,)为每个人逃脱嫌疑。
在死者死去之后,他们被风雪困在土耳其的山下。这时,一旦出发到站后,他就必须立马请求搜查支援,到时会有更多的证据和真相浮出水面。
他靠着以往的经验和严谨的逻辑,整理下线索就会得出很多疑问,并在最后的审问和公布真相愤怒地嘶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线索?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时间安排、凶器、甚至是有每个人这么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为什么审问的时候你们都以为自己瞒天过海了?为什么每个人都跟当年案件有关系?

就是因为你们每一个人都在撒谎!就是因为你们都是凶手!

是的,就是现在线索过于繁多,证据过于明显,不在场过于完美,证词过于不透风。

但是一整合起来,就是不对的。

波洛是可以推理出这趟惊心有计划的谋杀的。


12的意义,可谓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点。
欧美法庭审判是采取陪审团制度,一个陪审团由12名成员组成。这个象征司法公正的12名成员,当时并没有解决那段惨案,反而无辜让5条生命无辜离去。死者不得安息,还让在世的,受到牵连的12名人员久久沉浸于悲伤和痛恨当中。
这12人,由当时的至亲,被绑架的幼女黛西的亲祖母组织策划,他们一个一个不同字迹的写下那些恐吓信,一个一个以不同身份接近真凶,一起入住这个车厢。
于是,就有了泄恨的12刀,每个年龄,性别,不一样的人,带来力度深浅不一的12刀。

不得不说,不管是小说但是电影,一些细节处理得非常好。那个时代特有的妆容和打扮,每个角色随口而出的语系和方言,波洛那浮夸的表演和令人深刻的推理过程,到最后升华的揭晓真相。
波洛说出两种选择,让目测这一切的车长朋友选择,而他选择隐瞒真相,让当年无法得到正义的案件得到晚来的控诉。

最后波洛离开车厢。

12名“凶手”互相祝酒庆贺,成为全影片最大的亮点,一种喊着“peace”的依次碰杯祝贺,我们不知道该是如何评判的时候,或许影片就告诉你一种方式。

不是所谓的公平能让你得到真正的捍卫。

但晚来的公平始终会以某一种形式来的。

这部拍摄于1974年的电影集中了大量老牌明星或当时正走红的新人,其中至少有六位是奥斯卡得主。饰演波洛的阿尔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是活跃在英美两国的资深演员。老版的角色或许被演绎得栩栩如生,让大家都记得这个著名的小说,这个著名的案件,会是这样。

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阵容仍然令人咋舌,约翰尼•德普、朱迪•丹奇、米歇尔•菲佛、佩尼洛普•克鲁兹等等。但主演波洛的则是该片导演肯尼斯•布拉纳。

新版的波洛或许在仪式感上就有所体现,不知道是不是受导演的视角影响,在给主角的塑造上,就有过。这表现一开头处理耶路撒冷的案件,到最后说出到埃及的时候,都觉得过了。或许这样说会给影迷们带来一丝兴奋感(例如我),但是感觉这不像波洛应该做的,因为他懒,本意休假,到后来莫名因案件下车时,伦敦计划也搁浅了,但莫名来到埃及??

当然这只是一点点异样而已,新版因为是我刚和朋友去看的,十分有意思。
与我同行的朋友没有看过任何相关的小说和电影,纯被我拉来的,看完的第一感觉竟然是,很震撼,很害怕。

emmmmm,我在想为什么呢?

后来想想,因为是新版的特色。
新版在角色上,把医生的角色跟一个凶手(上校的朋友)重合了,外交官安德烈尼伯爵变成了脾气暴躁的舞蹈演员,皮埃尔变成无辜死去的女仆的恋人,秘书麦昆因变成是辩护律师的儿子,这些角色做了出入,但总体主线还是不变的。

雷切斯的角色,德普扮演的有点凶神恶煞,体现一个行走江湖多年的狠角色。这场谋杀的,在新版中,强调了主导者,也就是黛西外婆琳达雅顿,一开始车厢里个性最为鲜明的角色刚好也是哈巴德太太。有意思的是,哈巴德太太跟雷切特在车厢相遇那一段对话,是充满深意和带有情绪的,这时影片就埋下伏笔了吧。


当然我朋友害怕是因为最后每人插一刀上去死者的那段画面,是报仇的快感与颤抖,让这段变得黑白色,无声,那么惊悚。


关于新版的翻拍,好评与差评还是有很大争议的,这里我推荐一个推文大家可看看。
http://mp.weixin.qq.com/s/lpzk6zLxzSTa-cIAt3Ee6w

时隔七年的再次重拍,新版《东方》技术上全面升级。
在CGI的渲染下,电影里的伊斯坦布尔,真的有异国风情。
途中的雪国风光,真的有雪崩的弘大场面。
---毒舌电影

好作品,是值得被翻拍。翻拍出来的作品应该对比,但绝不是批判。



还有很多小的细节,包括恐吓信不是是不同的人把报纸的字母贴成信的内容,加了琳达雅顿自编自导被捅刀一插曲等。
剧情最后相对于原著增加的一个大的细节是
最后风雪中,列车即将出发,一众人等待公布真相的排场。

我跟我朋友一致说出那个,最后的晚餐。



最后在一场嘶声裂肺的宣告真相后(新版没有告知事件背景,而是选择波洛自己公布真相时慢慢导出),整个案件大白。他的头发凌乱,胡子变形,带着满腔愤怒与震动,他刚与别人搏斗来着,他知道,下一刻,便更是他与一群人的选择。
波洛在说了二种可能性之后,掏出了枪放在桌子上,现在你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杀了我,把我扔到冰湖里。然后黛西外婆琳达雅顿就抢过了枪,然后……自杀了。
结果枪里没子弹。
原著只是说出了两个选择,让自己朋友选择,朋友选择了第二种。

波洛给12位凶手的一个测试。

当然,我最喜欢的新版的内容,便是最后在告知真相后,波洛终于感觉可以回应阿姆斯特朗的回信,是最温情的一段。
虽然那段回信给我很像是英语六级听力(原谅我…)
但那段流畅,清晰,真挚的说辞,听得我热泪盈眶,最大概是全片最打动的片段。


说实话,新版波洛不是很跟小说的对应,反而是多种温情和自带的感性。一开始他的强迫症,他的吹毛求疵,体现他个人理想和逻辑方面,到中间,你发现波洛还有爱人??(小说可不会安排菠萝女友这种角色),他也一直耿耿于怀对当年上校的委托,最后算是一种回应吧。他信任人性,他追求公正,但这里的公正,天平应该在偏向那边呢?


最后的最后,我们回到现实。
1929年,阿婆在结束他第一任婚姻后生活,为了散心,听从朋友建议搭上了去土耳其的东方快车,途中的确因为风雪停留了近6天。这是契机,难得的是阿婆将这个事件和灵感结合起来,成就了这篇作品。
而第一版电影拍摄期间,实际上并不存在东方快车。电影中使用到的那辆东方快车并不能运行太远的路程。现在只有部分火车的车架还保存在博物馆里,而且多数是在比利时。
有趣的是84岁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出席了电影的首映礼。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部完全满意的电影改编作品。此外,她还认为艾尔伯特•芬尼与她心目中的波洛的形象最接近。电影放映大约一年之后(1890~1976),她就去世了。

这个好作品,不知不觉距离我观影已经一周了。在这一周写了6000多字的观后感,可是感觉还是觉得分析不够,想的不够深入,很多东西尚未参透,特别是最后的升华吧。或许不是从司法角度,人性角度等,我想到的就是这是波洛(阿婆)的一开始就想好的想法。阿婆本人曾在战争时期辗转多国当过护士,见证过多个生离死别,或许这是另一种主旨,对万物的另一种思考。

世间太多事,永远无法保证每个选择都对。

致敬我最爱的阿加莎克里斯蒂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