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德·邦迪:倾心于杀手 第一季

评分:
0.0 很差

原名:Ted Bundy: Falling For A Killer又名:

分类:犯罪 /  美国  2020 

简介: After nearly 40 years of silence, Elizab

更新时间:2020-03-09

泰德·邦迪:倾心于杀手 第一季影评:公平世界谬误


【关键词】连环杀手/ 变态心理/ 仇女/完美受害者/死刑辩论
泰德·邦迪(Theodore Robert "Ted" Bundy,1946年11月24日-1989年1月24日),原名西奥多·罗伯特·考维尔(Theodore Robert Cowell),是美国一个活跃于1973年至1978年的连环杀手。在其于1978年2月最后一次被捕之前,他曾两度从县监狱中越狱成功。
被捕后,他完全否认自己的罪行,直到十多年后,才承认自己犯下了超过30起谋杀。不过真正的被害人数量仍属未知,据估计为26至100人不等,一般估计为35人。
通常,邦迪会棒击受害人,而后再将其勒死。他还曾有过强奸与恋尸行为。最终,他于1989年在佛罗里达州因其最后一次谋杀而在电椅上执行死刑。[1]因在狱中协助警方分析另一起连环杀人案而被影片《沉默的羔羊》设定为人物原型之一。
《泰德·邦迪:倾心于杀手》根据泰德的前女友伊丽莎白·肯德尔(ElizabethKandall)的自述开始,以多个受害者的角度按照时间线梳理了整个案件。

肯德尔40年来一直消失于大众的视野之中,在她最新的自传《幻影王子:我与泰德·邦迪在一起的日子》和这部纪录片中,她首次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与泰德·邦迪相识相爱,如何争执分手,如何举报泰德·邦迪,如何协助泰德·邦迪越狱并最终认清此人真面目的种种细节。

片中同时有大量当时参与整个案件的政法人士和女权主义者的访谈,使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剖析何以在彼时出现这样的案件和为何此案件对西方社会的公众观点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如果没有任何注解,没有人会相信这样一位长相英俊、气质优雅、穿着得体、谈吐风趣的高材生是一个连环杀人犯。

事实上,泰德·邦迪在执行死刑前一共供认绑架、强奸并谋杀了36位年轻女性,其中包括一名12岁的儿童。而实际专家和媒体预估其真实受害者在100名左右。

邦迪可以说是“淫乐杀人狂”的典型写照。他童年的不幸,以及爱情的失意都是促使他成为一名杀人狂的重要因素。盗窃左右着邦迪的生活,甚至他的犯罪生涯。在他与肯德尔交往期间,一直都有盗窃的行为并且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然而被爱情迷惑了双眼的肯德尔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道德上的小问题正反应了他本人道德标准的逐渐偏离。
泰德·邦迪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被搬上各种荧幕,然而多数人的关注点都在罪案的血腥细节。《倾心于杀手》这部纪录片第一次关注了受害者视角,并且解答了大众心中一直以来的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女性受害者心甘情愿地上当?
泰德·邦迪的目标几乎是同一个类型:大学女生、20岁左右、热情开朗、长发。纪录片的开头就带着我们回顾了那个女权主义方兴未艾的年代。校园、政坛、媒体、警界,女性在各个非传统领域都在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
彼时女性的精神面貌也完全不同于传统温顺的白人女性形象,而更多的是以知性而强势的面貌出现。

本片的主叙述人,泰德·邦迪的前女友则是一位传统、温顺、摩门教徒出身的单亲母亲。她与泰德相恋六年,女儿和家人也与泰德·邦迪关系非常好。对于她本人来说,从考虑泰德有可能是嫌疑人到确定其就是一个恶魔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
对于泰德·邦迪来说,弱小的肯德尔是他同情、怜悯、刷存在感、救助的对象,并不是他仇恨到想要痛下杀手的类型。而他心目中无法容忍的是这些风华正茂、独立强大的现代女性。

女性在传统教育中被教育要照顾他人、要以他人的需求为优先,要乐于助人、要帮助有困难的人。恰恰是这一点使得泰德·邦迪以假装受伤的伪装成功欺骗了几乎所有的受害者。


最终,他于1989年在佛罗里达州因其最后一次谋杀而在电椅上执行死刑。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即便在受审期间,Bundy居然还受到部分美国女性的疯狂崇拜,这使其可怕的罪行更加骇人费解,即便是在那个混乱动荡的年代。
这位恶魔离前的遗言是,“请向我的家人和朋友转达我对他们的爱。”
Bundy外表是优等生,他的个性、英俊面孔、社交礼仪与连环杀手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这使他能堂而皇之地隐藏在人们的眼皮底下。甚至在整个罪行被揭露以后,仍然有人站出来指责法律的不公正,相信泰德本人是被冤枉的。
美国当年的执法部门表现出来的种种白人男权至上主义令人震惊,女性警员公开被排挤、女性失踪报案被视为儿戏、女性从事媒体工作被视为不务正业,而看一下年代这仅仅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情。
也就是说,在并不遥远的50年前,美国社会依然对女性有着“家庭本位”的固定思维,女性事业是否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嫁得好,是否是一个好母亲。甚至有知识、敢于发生、性格开朗成为了“荡妇”标签。
而我国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解放后因为国家号召妇女解放,社会风气开放,女性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当下,主流媒体又在号召女性回归家庭、职场又开始歧视女性、男权又开始在各个公权领域抬头。这波逆练的操作我实在是看不懂。


在去年6月吉林女子被陌生男子因“感情失意”为借口而殴打的案子里,我们真的一觉回到解放前,各种完美受害者言论让人觉得十分魔幻。

谴责受害者的思想模糊了施害人的主要责任,对导致侵害的霸权存在视而不见,而试图将伤害的发生归因到个体,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尤其在性暴力案件中,事后的精神伤害几乎全部来自于父权文化对性羞耻化,及其加持下的对受害者的谴责。
解释“谴责受害者”思路最众所周知的理论是“公平世界谬误”(Just-world hypothesis)。这种理论认为,倾向谴责受害者的人陷入了一种逻辑谬误,他们假设世界是完全公平的,灾难从不无故降临到人头上,只要行为得当就绝不会遭受不幸,因此受到伤害一定是因为受害人本身有错,也就是俗话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难以想象如果他们面对的是泰德·邦迪这样的“完美谋杀犯”,又会如何把脏水一盆接着一盆地泼在受害者身上。
因为完美的受害者会彻底打破公平世界谬误,为了维持秩序感,他们无论如何都会找到理由攻击受害者。而越是无助感强,对生活的控制感岌岌可危,就越容易对失去控制感到焦虑,食腐者们则在钱或权力(关注)的驱动下,利用人性的脆弱浇灌谴责受害者的恶土。
以泰德·邦迪的案件看去,我们必须直面目前社会文化中存在的“公平主义谬误”。在面对公共事件上每个人都有义务具备理性的、公正的态度,而不是因为担心自我的安慰就逃入“完美受害者”的保护壳。

想看的人,B站就有。
远鉴字幕组出品,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
—— 完——

泰德·邦迪:倾心于杀手 第一季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