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凶记

评分:
6.0 还行

原名: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又名:知道太多事情的人 / 知情太多的人

分类:剧情 / 悬疑 /  美国  1956 

简介: 本(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 饰)和乔(桃丽丝·戴 Dori

更新时间:2009-11-30

擒凶记影评:希区柯克·一种可能——《擒凶记》

希区柯克·一种可能——《擒凶记》

1955年,在好莱坞工作许久的希区柯克开始拍摄[擒凶记],拍摄期间,他加入了美国籍,正式成为一名美国导演。1934年,希区柯克还是个英国导演时,也曾拍摄一部[擒凶记]。这两部影片剧情一样,却呈现迥异的面孔。这次翻拍最叫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一则故事有两种可能性,一个希区柯克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


■一则故事

老版影片拍摄完成时,英国高蒙公司发行主管伍尔夫看了片子,觉得希区柯克的影片“一派胡言”,没有市场,决定不予安排上映,并打算让另外一个导演重拍。但上映后获得巨大成功,这影片也成为希区柯克英国时期的经典之一。1954年,[怪尸案]后期制作时,希区柯克决定筹划翻拍[擒凶记],并很快落实下来。影片为了增加娱乐感,决定引入异域风情,剧组跑到非洲摩洛哥拍外景。这个决定让肥胖的希区柯克不得不忍受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他在片场一向坚持穿西装、衬衣领口也要紧扣,这部电影拍摄时,希区柯克罕见的穿上了T恤,坐在开着空调的轿车里导戏。
故事便在这片“热土”上开始,美国的本杰明与约瑟芬夫妇带着小儿子汉克来到摩洛哥度假,一场巴士上的小意外让他们结识了热心的路易·伯纳德。约瑟芬看出这伯纳德不对劲,本杰明却不以为意,直到一日集市游玩,伯纳德被追杀,临终前正好遇见本杰明,才显露了自己的英国特工身份。他说在伦敦将有一场政治刺杀,并留下线索。刺杀者们为了不让本杰明夫妇泄露天机,绑架了他们的儿子作人质。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的儿子遭遇危险,于是拒绝透露消息给警方,自己踏上了去伦敦的冒险道路。
1956年影片上映,人们纷纷将翻拍与原版拿出来对比,但没有倾向于某一部的统一意见。希区柯克也说“有些地方新版拍得更好,但也有些地方是旧版好,唯一的答案是……我想我可能得拍第三遍。”


■两种可能性

同一个故事,希区柯克生发出诸多不同的讲故事的手法,这提示了电影作为艺术语言,“说什么”不重要——天下的故事早被说尽了,“怎么说”才最能体现导演的才能。

□正派的加固

1956年版[擒凶记]请来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演影片主角本杰明医生,这是希区柯克电影角色序列中又一个莫名其妙被卷入阴谋的无辜者。选择斯图尔特而非加里·格兰特,特吕弗的意见是“使用加里·格兰特时,有更多的幽默,使用斯图尔特,则有更多的激情。”希区柯克更看中斯图尔特能够在激情中沉稳面对险情的的气质,认为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沉静与真诚”。1934年版中,父亲的角色中规中矩,甚至有点无精打采,因缺乏明星气质,颇有点无趣。
母亲的角色被希区柯克做了大改动。老版中母亲吉尔与杀手一样,是一个飞盘射击运动员,有精准的枪法,吉尔在女儿被绑架之后,一直在家等电话,直到影片最后街角枪战,她才赶到现场,在警察都不敢开枪的情况下,一枪干掉了挟持自己女儿作人质的杀手。新版本中,为了配合美国著名歌星桃丽丝·戴一种柔弱的气质,母亲身份真的变成歌星约瑟芬,下嫁医生后便不再演出,她有敏锐的观察力,能看出阴谋者对她与丈夫的监视,真的遇到事情,却从头至尾哭丧着脸。为了加重无力感,希区柯克安排她在得知自己的孩子被绑架之后,丈夫先要喂她吃下镇定药片,才敢把消息告她。同时,桃丽丝·戴作为明星,不能像老版那般将角色无端闲置,约瑟芬在找孩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在最后的音乐厅刺杀中贡献了更为“耸人听闻”的尖叫。
关于母亲的角色,最初希区柯克有一个更绝妙、更具戏剧诱惑力的想法。在老版中,阴谋指使者的据点是有点邪教性质的“太阳崇拜教”教堂,会对教众施催眠术,希区柯克想让本身是射击手的母亲被坏蛋催眠操纵,成为杀人工具,不过希区柯克恐怕这种安排会让影片完全堕入黑暗,放弃了。


□反派的稀释

1934年版[擒凶记]有1930年代黑色电影的氛围,其中的昏暗光影、局促格调,受当时德国导演弗里兹·朗的影响。影片中的坏人,也像那时欧洲犯罪片一样具有无限魅力。大反派,幕后指使阿博特由弗里兹·朗的电影[M]中的小孩儿杀手的彼得·劳尔 (Peter Lorre)饰演,这位德国演员极具表演天赋的,因是犹太人,拍完[M]被迫逃出德国,到英国进入《擒凶记》剧组时还不大会说英文,电影中的台词多是他按音节背下来。希区柯克为他在额头上设计了横穿眉头的刀疤,一撮染白的头毛扎在黑发中,眼睛永远半睁半闭,仿佛在暗夜的梦中不愿睡醒似的。尽管英文困难,但靠那种似笑非笑,面对一切危险来临都不慌不忙的神情,反而有毛骨悚然的效果,阿博特甚至是个高雅的坏蛋,不仅选择交响乐作为谋杀工具,还会引用莎士比亚,他对杀手说:“告诉劳伦斯太太,她的小贝蒂和丈夫都很好,他们很快就要离开我们了,去做很远很远的旅行,莎士比亚怎么说?‘一条不归路。’伟大的诗人!”这个笑面首领周围一群帮手,都是亡命之徒。特别是那位会催眠的,扮作修女的中年妇女,永远阴沉着煞白的脸,并将绑架的小女孩儿关进小黑屋。
1956年版的谋杀策划者是假扮牧师的德莱顿夫妇,他们的教堂也是正常的基督教堂,牧师道貌岸然地布道。德莱顿太太不如老版的中年妇女心狠手辣,这女人对小孩有恻隐之心,尽管随丈夫实施大使刺杀的行动,并绑架本杰明医生的小孩儿汉克,但她对汉克态度好极了,甚至允许他下棋玩游戏。
对于在音乐厅开枪的杀手,第二部稍精彩些。老版中的杀手只是个会笨头笨脑的粗鲁射击运动员,肥胖的脸庞仿佛写满了失败感。新版中,希区柯克请来维也纳一位舞蹈演员瑞吉·纳尔德,脸型尖削,面带杀气,看人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丝僵硬的笑,甚至对待自己的猎物亦不例外。希区柯克给他导戏的时候说,对谋杀对象应该“充满爱意地看,就像凝视一位美丽的少女。”这位杀手在杀人后,立即被本杰明医生在包厢揪住,于是跳下包厢,当即死掉。
新版[擒凶记]对坏人的描绘不算成功,甚至远不如第一部“来劲”。这样改动,一是好莱坞时期的希区柯克已经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将电影气氛玩得肆意;第二,好莱坞的商业平衡考量,必要照顾“老少皆宜”的口味,“坏”被稀释、摊薄。好在此时希区柯克的悬念技巧已完全成熟,不必靠“坏”来震撼人心了。


□阿尔伯特音乐厅

阿尔伯特音乐厅(The Albert Hall )的场景在新、老两版中都是核心,好人受困的局面在此转折,坏人将走向死胡同,绝妙的谋杀也在此发生。这次谋杀的特别处,是掩藏在一场超级宏大的交响乐表演下,堪称影史最盛大的谋杀案。希区柯克对谋杀的兴趣几乎超越一切,他不仅能想出最怪异的杀人方式,能够并乐于将之用画面展现。
[擒凶记]的谋杀对象是某国首相。新版中,是此国大使的阴谋,并请教堂的德莱顿夫妇实施策划,是明显的政治阴谋戏码。老版语焉不详,只是具体描绘了一帮亡命徒实施案件的过程。首相将出席阿尔伯特音乐厅的音乐会,杀手要在曲目《暴风雨云康塔塔》(Cantata Storm Clouds)中唯一一次敲钹时,在震耳欲聋的钹声中开枪,干掉首相。
老版电影中的音乐会,不过是黑色电影中一段黑色音符,短暂迅速,达到掩盖刺杀行动的目的便结束。希区柯克的处理手法也用激烈的风格,在音乐行进中,女人紧张而哭泣的脸、一闪而过的乐谱、从包厢帷幕后伸出的枪口、敲钹人敲钹这几样镜头迅捷交叉剪辑,很快到达敲钹的时刻,女人一声尖叫令杀手慌张,没有打中首相要害。
新版本中希区柯克对自己这个得意的谋杀主意重新进行了精致设计与升级。《暴风雨康塔塔》延用老版电影原曲,希区柯克本来让赫尔曼重新谱更激动人心的曲子,但赫尔曼觉得老曲配合这情节实在精彩极了,于是保留,但原曲作者阿瑟·本杰明为了使时长配合新场景,加写了一段序曲。赫尔曼将整个交响乐团、合唱团的规模扩大数倍,在桃丽丝·戴焦急地赶到音乐厅门口时,我们能看到她身后巨大的选宣传招贴,在曲目名称下面列着演出者名称:“伯纳德·赫尔曼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女高音芭芭拉·豪伊特;考文特花园皇家剧院合唱团”。随后出现的盛大音乐会场景,就是这些人与团体的真实演出。当镜头掠过整齐划一的合唱团,整齐齐地翻谱、错落的嘴巴张合,这些集体动作让画面本身便具有了冲击观众的强大力量。
新版从音乐会开始到女人的尖叫,场景持续了12分钟,一共使用了124个镜头,完全没有对白。女人在音乐中紧张地流泪的场景用特写、全景、近景反复展示;杀手身边多了一个懂音乐、翻乐谱的女人,当敲钹者的音符快到的时候,女人合上乐谱,杀手起身躲到包厢幕布后,掏枪准备;此时镜头开始给乐队指挥的乐谱做运动的特写,一个个音符快速地在银幕上掠过;敲钹的老头缓缓拿起硕大的钹,等待他的音符到来;同时,整个乐队的表演全景不时插入,营造盛大谋杀的氛围。最后所有镜头汇聚到钹与枪同时响起,音乐骤停,观众的紧张的心方能平静下来。新版[擒凶记]的音乐厅谋杀的精彩极了,老版看起来,多少有点小儿科了。


□枪声与歌声

1956年版[擒凶记]对故事最大的改动便是音乐厅刺杀场景之后的走向。1934年版是一种宣泄式的结局处理,杀手失败后,退守邪教教堂,罪犯首领阿博特气急败坏,正待逃亡,教堂被伦敦警方包围,随后展开枪战。这段街角激烈巷战的场面直接照搬1911年一则轰动英国的著名案例“西德尼围攻”,当时伦敦西德尼大街一栋建筑物被一帮无政府主义罪犯占领,警察包围此处,由于警察不配枪,当时担任内政大臣的丘吉尔派出军队进行战斗。希区柯克拍片时,英国电影审查部门亦不准希区柯克在电影中展示佩枪的警察,希区柯克又无法弄来军队,于是编个剧情,警察高官从临街枪店中弄来一车步枪分发给警察们。电影中的战斗极为惨烈,警察亦纷纷中弹倒在街上,阿博特手下尽数被射杀,执行音乐厅刺杀的射击手劫持小女孩儿来到房顶,无人敢放枪,女孩儿母亲将他一枪毙命。这个结尾,是典型的1930年代黑色电影结局——坏人在激烈抵抗后以死亡告终。
1956年版本,刺激的场面退却了,悬念的编制完全占据上风。本杰明与约瑟芬在音乐厅救下首相,逼死杀手后,混入了开招待晚会的大使馆,他们晓得自己的儿子被劫持到了使馆中。作为著名歌手,约瑟芬被首相邀请高歌一曲,于是她开喉唱了自己与儿子平日爱唱的《Que Sera, Sera》。这曲子起初全是出于商业打算,因为桃丽丝·戴身为当红歌手,制片方要为她度身打造的一首歌以便电影原声大卖,这在当时电影中也颇常见,但希区柯克不愿生硬地将一首曲子放在电影里——他的电影决不允许多余的元素。于是,当约瑟芬在宾客前唱起这首歌,被关在卧室里的汉克听见歌声,于是合着曲子吹起口哨。爸爸本杰明听见,循声找去,将儿子解救出来,同时也将牧师解决掉。这首歌之后也成为桃丽丝·戴歌手生涯中最畅销的歌曲,自然,也成为希区柯克的最著名悬念佳构之一。
这两个版本结局的不同,最叫人直观看出电影无限可能。老版野蛮、杀到一塌糊涂的攻防战,有惊心动魄的黑色魅力。新版尽管也是坏蛋的死亡,却是一种脑力运转的优雅,并因悬念的设置,添加千回百转的机巧感。后者更“希区柯克”,前者则是希区柯克电影成长道路上的一次爆发。之后的年月,这种激情四溢的场景越发难得,或许他意识到自己的乐趣并非这种大规模杀戮,还是精巧的谋杀更叫他欲罢不能。


□从业余到职业

如今很难断定[擒凶记]究竟哪个版本更好,尽管影片的悬念、故事几乎一致,但观众会感觉即便在一部影片中知道了悬念的底细,还是能被另一部深深吸引。1934年版短暂(仅有70分钟)而粗糙,但有一个导演在风格上勇往直前的探索,其中颇有邪气的太阳崇拜教、催眠术都成为此后希区柯克电影神秘感的来源,那些精神分析影片的苗头,亦在此埋伏;而结尾街角大战的刺激,也是希区柯克各类大型动作场的演练。
1956年版则展示大师一种稳妥的大气,更注重悬念的精巧、复杂。比如将度假的夫妇拉入深渊的特工,第一部直接中枪死亡;第二部却安排了一段长长的追逐,特工还要化妆成非洲黑人,被人一刀捅在背上,恰巧倒在夫妇面前。男主角按纸条线索找到伦敦,第一版中鲍勃找到一个简单的牙医诊所,这就是罪犯的接头处;而第二版却做曲折,本杰明循纸条上的“Ambrose Chappell”找到一个动物标本作坊,却找错地方,真正的“Ambrose Chappell”是一所教堂。小孩儿被绑架的情节,第一部只用一个接电话的镜头便介绍完毕;第二版先让德莱顿夫妇扮作游客与本杰明一家混熟,小孩儿也与德莱顿太太成了好朋友,当本杰明陷入困境,德莱顿夫妇带着小孩儿突然消失,悬念骤起。
显然,1956年的版本,好莱坞强大的制作班底成就了一部完美的悬念片。倘若要尝试希区柯克纷繁的悬念招法,这一版是好选择。希区柯克自己如此评价,“第一版出自一个有才能的爱好者,第二个版本出自一个职业导演。”但他表示更喜欢1934年英国时期没有多少精雕细琢的版本。因为除了悬念之外,这影片生硬的黑白画面与突兀的剧情转折,包含了希区柯克年轻时期的锐气,以及一个天才导演的无限生机。

(原载《看电影·午夜场》2009年10月号)

[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1956)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 、桃丽丝·黛 Doris Day、丹尼尔·盖林 Daniel Gelin等

擒凶记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