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

评分:
6.0 还行

原名:L'avventura又名:情事(台) / 迷情 / 冒险 / The Adventure

分类:剧情 / 悬疑 /  意大利   1960 

简介:

更新时间:2009-04-27

奇遇影评:看电影的从众

因为昨天看到了嘎纳的宣传海报,于是补课来看一下著名的《奇遇》。
看完了整部影片,我再次印证了自己之前的想法,75年之前的影片大致都让我有无法逾越的距离感。不甚感触的同时,我继续看了些“专业”的影评,于是稍稍缓解了一点。对于这部影片本身我不想说太多,反而想把由此引发的一些想法记录一下。
了解了安东尼奥尼的生平之后,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这种不合拍的原因。在刚入行初期,老安还是一个注目于平凡底层世界的“新现实主义”者(我想尽量不用术语)。然而在1950年他的第一部长片开始,他开始把眼光转向了中产阶级,并着力于利用这个阶层的荒谬一面来讽刺社会。本片就是一个典型。另外,拍摄风格上他也“更倾向于利用自然的声响、不加技巧的镜头压抑的情感式表演”,而不是音乐、镜头运用或对白来表现。他的电影中的长镜头和饱含内容的画面构图似乎长期以来最受称道。各种评价中还说,“与之前的意大利电影不同”,他的故事“更关注个人而不是社会”,“心理描写独到”。
关于这个风格的评论,我才看过一部,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有些大胆。《奇遇》据称是他这些风格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表现,那我就拿它说事好了。首先整个情节中富人们的各种生活中显现出的令人厌恶的荒谬确实很明显,其次那些“自然的声响”和“不加技巧的镜头”却让我感到非常突兀和摸不着头脑,比如那段“电影史上的经典段落”孤岛那一段,人物对白中经常穿插着非常响的海浪的声音,我能明白导演意有所指,可是在“讲故事”的方法中却无法让现代人感到顺畅。而很多缓慢移动或推进的镜头,现代人看来更是经常误解,我不知道当时是如何,反正我总以为这镜头会连接着什么,结果却结束了,并且不明白这种移动或推进到底有什么目的。整部影片的音乐运用也基本上可以算作不及格,不想多用配乐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不适当的用。而对于评论说老安“关注个人”、“心理描写独到”,我更是有不同看法,很多人似乎觉得内敛、神情动作多过对白、蕴藏丰富感情的表演就叫做好的心理描写,而这种“心理描写”多,就意味着更“关注个人”,我觉得这种看法几乎还停留在未成年阶段的眼光。首先,是否关注个人,在于整个剧本的立意,以及各个情节的主体究竟是谁,老安的这部电影,极其明显的就是以一个“阶层”作为主体,这些角色都是阶层的代表而已,而且是毫无个性的代表;其次,心理描写是否出色,已经不能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做作时代”的眼光,而要以“真实”和“尖锐”这两点作为标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得让人感觉到“顺”,并且“佩服”,举个这部电影的例子,无数人膜拜的“孤岛”段落,说是通过每个人的行为表现出中产阶级对于人性的淡漠什么什么的,首先一点是,这些被认为“优秀”的安排多是不合逻辑的,自己的一个多年的朋友和同伴,一起出来玩,失踪了,从基本的逻辑上说这也是个比较令人担心和慌张的事实,对谁都一样,对“荒谬的中产阶级”也是一样的,怎么可能出现这种大家都在寻找,而有这么多人都极其明显的不care呢?像朱莉亚只关心丈夫对自己冷淡,另一个女人却在船里呆着若无其事,我们可以试验一下,这种反应在现实中到底可不可能发生,至少要怀疑可不可能到这种程度。这就是为什么我看的时候感觉到这么“怪”,这种感觉说明了这种“心理描写”是非常肤浅和主观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杨德昌的电影,就明白不是非要夸张的不现实的神情动作才行,平淡真实地反映更能体现出高超的心理描写。整体看来,我比较欣赏的是女主角,老安的情人Monica Vitti的表演,以及算是精彩的结尾(结尾的配乐还算出色),其他实在乏善可陈。
再想得多一点,我得出个结论,对于自己并不熟悉的东西,做足准备之前还是少接触的好。例如我对意大利的近代历史和文化几乎是无所知,这种信息时代之前的地区电影我无法共鸣也是意料之中了。再就是想说,有关于这个导演的思维立场,我也保持怀疑态度。用一个不真实的小众阶级来表现甚至带有政治意味的观点,本身就不应该是一个艺术家的主流做法。这种题材的讽刺最多一辈子写个一两次我认为就足够了。而我认为电影中最出色的大师们,都是关注底层人类的活动为主体(因为逻辑上说这个阶层才最能代表整体,并且最能体现导演的观察力),并且着眼于人本身,也就是感情、性格等等因素,这对于人的思考和价值形成才是最根本的。最强烈的对于这一点的讽刺,就是这位“大师”在1972年被中国政府邀请“访华”的事件。《奇遇》一片在1960年当年的嘎纳电影节上也是毁誉参半,我是很能理解的。并且另一位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也有对他的著名评论——“他欣赏一部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因为影片中不带感情且有时带有朦胧的特质。然而当他想到《Blow Up》与《夜》时,他称安东尼奥尼其他的电影很无聊,并说他不了解为什么安东尼奥尼这么受尊敬。”我想,从众心理,也许是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也说不定,西方我不了解,但是起码可以说中国是这样的,不信你看看豆瓣上多少人对《奇遇》打满分就知道了。我就不相信生长于新时代的人能有多大比例对这种古老的表现方式如此喜欢,还是说心里先印下了这是嘎纳评委会大奖影片,这是老安导演的,这是Vitti主演的...所以我得好好“欣赏”它一下。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朋友在豆瓣上大骂《午夜巴塞罗那》,我很高兴,因为她不熟悉谁是Woody Allen也不认识Scarlette Johansson,她纯粹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说看后感觉被当成了弱智,并且女主角气质极差,我觉得说得非常精确,但是回复她的却大多是鄙视的话语,例如“你知不知道这是伍迪·埃伦的?”“竟然说Scarlette气质差...”之类的,由此便可见一斑。我不是说我拒绝所有黑白片,《12 Angry Men》这样的我就会给120分,因为它非常贴近于现代的电影方式,虽然是年代久远的黑白片。而小津安二郎的黑白片我从成就和价值上我也会毫无异议的尊敬,但表达方式我肯定不如《Reservoir Dogs》更“喜欢”。看电影这个事情,与很多人以为的相反,是需要更多理智的,比如,不能因为你喜好就说好或者坏,你顶多说你喜欢或不喜欢,更不能因为片外因素来说好或者坏,只能说它有名或没有名,都要讲道理的,也只有理智,才能更清楚作者想干什么,才能看出手法出色与否。所以,在看过《野草莓》之后,我也许会遵从英格玛·伯格曼的指示去欣赏一下《Blow Up》与《夜》,但我无法用景仰的眼光来看老安了。
最后摘录一下我欣赏的老安:
- 1980年,安东尼奥尼拍了《奥伯瓦尔德的秘密》(Il Mistero di Oberwald),这是一部在色彩电子处理上的实验:先用电视摄影机拍摄(使用625线、50图场的格式),再转成胶卷,跟一般直接用胶卷底片拍摄的手法不同。这也是首度用电视摄影机(video)拍摄一部长片,可说是数位电影的先锋。
- 在电影《女朋友》(Le Amiche)之中,安东尼奥尼实验了原创的新风格:他放弃了传统的叙事手法,而以一系列表面上无关连的事件来表现,并大量运用长镜头。
- 安东尼奥尼在戛纳的一段致词说到关于《奇遇》(L'Avventura,1960年)。他说在这个理性与科学的现代世代,人类始终借由著“苛刻且死板的道德被认为且承担了懦弱与全然的怠惰”存活。他说电影能够洞悉矛盾-我们非常仔细的去审视那些道德看法,我们细心研究且分析他们直到筋疲力尽。我们有能力作,但我们没有能力去发现新的方式。[11]九年后他在一个访谈上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说,他蹭恨道德这个字:当人变得安于自然,当精神空间变成他真正的背景,这些字和看法(指道德)将会失去它们的意义,而且我们也不再需要使用它们。

安东尼奥尼于2007年7月30日逝世于罗马,享年94岁,另一个伟大的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也在同一天过世。

奇遇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