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综合征

评分:
6.0 还行

原名:La Sindrome di Stendhal又名:The Stendhal Syndrome

分类:惊悚 / 恐怖 / 犯罪 /  意大利  1996 

简介:

更新时间:2018-04-11

司汤达综合征影评:导演说

西方人士热衷于“司汤达综合症”这个话题,那么什么是“司汤达综合症”呢?这是艺术病理表现形式之一。这里指的是,主体在观看一些杰出的艺术作品,尤其是作品放置在狭小空间时,在作品的感染下,情绪会突然激动起来并出现身心症状,如心跳加快、晕眩、意识不清、甚至出现幻景,这就是“司汤达综合症”。追根溯源,这个病名与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1783~1842)自身的经历有关。1817年,这位《红与黑》的作者参观了佛罗伦萨的著名画廊以及有着丰富雕塑和其他艺术品的圣克洛切教堂以后,出现了上述症状,他在书中描写道:“我情绪异常激动,艺术品给了我无比美妙的感觉、热烈的情感。从教堂里出来后,我有心悸的现象,我感觉要摔倒似的。”故人们把这种症状称为“司汤达综合症”,因为这种症状经常发生在佛罗伦萨,那里的医院每月至少要收治一个这样的病人,因而又称“佛罗伦萨综合症”。有研究认为,这一切均与许多艺术作品引起的幻觉有关,某些人天生爱好艺术,尤其是那些气质敏感的人,在过多地参观博物馆、艺术作品和画廊后,在艺术作品的感染下便会出现上述情况。另一层意思是,艺术作品本身有污染人的心灵的信息,使参观者的潜意识与之互动,并因此而引发其病理情结的爆发,严重者甚至破坏艺术作品。但归根结底,这与参观者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关,否则就解释不通,为什么同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会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响:有人观赏了某些艺术杰作后心身愉悦,似乎是达到了精神升华的境界;而有的人,比如,影片中的安娜在参观作品时会突然晕倒。意大利本体心理学家梅内盖蒂认为,后一种人自身潜在就有某种病理情结,在接触艺术品的刹那间,他的病理被激活了,他的“旧病”复发了。
达里奥·阿尔真托在这部影片里,正是以“司汤达综合症”为契机来展开剧情,在年轻的女警察侦破连环杀人案的过程中,凸显女主人公的身心症状,并追根溯源,剖析女主人公的病理现象,以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重视。所以,他在影片中,在侦探片的基调上增添心理剖析的色彩,调查谋杀案的故事为他提供了探讨“人与艺术有关的内心事实”的最佳机遇。安娜之所以在看画作时晕倒,那是因为她内心潜在的某种病理情结被激活了,比如画中的某个细节(一处风景、一件首饰等)激活了她潜意识中隐藏的某个情结,而这个情结是在她时幼年时留下的伤痛痕迹。比如,一个女性在童年时曾经获得某个成年人的馈赠(一件首饰),而那个成年人在给首饰时猥亵了她,她当时受到了惊吓,因为羞于同家长沟通,她独自承担了这个恶果,所以她的“思想问题”并未解决。但随着成长,她在意识中已经忘却了这件事情,但在潜意识中被沉淀了下来。而在平时,这件痛苦的记忆是不会出现在她的意识里,而在画面前则不同了,因为艺术绘画会令人遐想,于是,不经意间,画面中的那个细节、“那件首饰”激活了她潜意识的这个隐痛,于是她的病就发作了。
事实上,安娜向心理医生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身心疾病,她是个受虐狂症患者。在她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时,她想起了母亲。导演在暗示,她童年时有心理问题,但她的母亲过早地离开人世,她的某些青春期的问题找不到倾诉的对象,这为日后的身心症状埋下了根。这等于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她同凶手有着共同的阴暗心理:都有病理情结需要释放,而在潜意识里安娜也是愿意让凶手折磨的。最后是杀人凶手阿尔弗雷德让安娜毁了自己,他对她说:他不想活了,自己已经完蛋了,他想结束生命,因为他算计错了,对他来说,死亡是净化心灵的唯一出路。这里,导演像希区柯克经常在其影片中表现警察的不作为一样,达里奥·阿尔真托嘲讽了罗马警察局的无能,竟然派一个身心有问题的人同一个精神变态的杀人狂打交道。
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方面,在剖析人物行动的心理原因上,这部影片同布努艾尔的《白日美人》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白日美人》里,布努艾尔刻画一个因自小有过心理创伤的女孩,长大成年后,不能同丈夫过正常的夫妇生活,反而是在妓院里,同陌生人欢爱,释放“性需求”。在本片中,女主人公拒绝了她的未婚夫的帮助。这里唯一的差异是,布努艾尔的女主人公是个上层社会无所事事的医生的太太,而达里奥·阿尔真托的这部影片的女主人公是承担社会公职的警察。警察承担着保护人民的角色,她的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但安娜明知自己有受虐狂症的心身症状,但她却不能坚决地同造成这一病理的情结一刀两断,有意地保留着她潜意识喜欢的病理状态,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也对人民犯下了罪行。生活中就有这种“因病获益”的人,他们对治疗阻抗,因为病可以使他们受到宠爱,受到重视——来自亲人与社会的关注。这个二十七八岁的女人的未来生活将在疯人院里度过,在别人的看护下度过。这是主人公自己内心的一种选择。在《白日美人》里,女主人公宁愿保留着潜在的内心伤痛,而选择的是毁灭自己的丈夫。所以这类影片对人的启迪是:人们对这种早就潜伏在家庭内、童年期内的病态是看不清摸不着的,这就要求人们对人与事物的判断更要有敏锐的直觉性、警觉性。达里奥·阿尔真托在影片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子从家庭进入社会的摇篮,进入警察局内部的情况。要表现人格分裂社会化再也没有比警察局这种环境更合适了。社会上的罪恶和反常现象以潜伏的状态存在于警察局这样一个动力最为活跃的环境里。
达理奥·阿尔真托1940年生于罗马,出身于电影世家,其父是制片人(在1980年以前,他的影片均为其父制作);母亲是时装摄影师。达里奥·阿尔真托在意大利以拍摄惊怵片著称,其处女作《水晶鸟》(1970)一问世就大获成功,取得了轰动性的效应。在该片中,他以丰富的想象力,以灵巧的场景转换,调动观众的好奇,并不断地为观众制造陷阱——让观众以悬疑的心跟在错误的侦察道路上跑,直到最后观众才恍然大悟:真正的凶手并非原先情节中涉嫌的对象。他在第一部影片里表现出的特征、创造出的诸多新元素,在其后来的影片中进一步展开,并不断完善,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在意大利是独一无二的:他革新了当时意大利的侦探—惊险片所使用的陈旧的电影语言——那种惯见的令人紧张、神经质的氛围,充斥着激烈争斗与暴力、血腥的场景。他从第一部影片开始,就尽可能地少用谋杀的场面,在死亡即将来临时,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从而打破了这种样式的影片“死水一潭”的情况,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后,达里奥·阿尔真托相继拍摄了《9个尾巴的猫》(1971)、《四个灰色的苍蝇》(1971)、《深红色》(1975)、《苏斯比利娅》(1977)等恐怖片。在短短的两年后,他的才华便得到了观众的青睐,被誉为“意大利的希区柯克”。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在看了达里奥·阿尔真托的代表作《深红色》后赞叹道:“对这个意大利青年人我要刮目相看了!”
的确,达里奥·阿尔真托使用的电影语言与希区柯克有相似的地方,在《司汤达综合症》里,我们就看到,某些方面有着希氏的风格,如表现主人公在困境中的挣扎,注重刻画主人公的病态行为,表现警察在侦探中的无为能力和滑稽可笑等。在《司汤达综合症》里,达里奥·阿尔真托对警察的描绘不仅滑稽可笑,并带有极大的讽刺色彩。在影片中,自从女警察安娜接手后,又发生了一连串的凶杀案,这一切活动的杰出导演正是女警察本人,而她的随从人员在那些悲惨的事件中只是起了陪衬的作用。在影片结尾的最后一个场景里,我们看到,警察像抱孩子一样抱着女主人公,这里抱的是一颗病理暴力种子。警察保护她、培育她,把她放在摇篮里,她是个受到宠爱的人。但在影片风格上,达里奥·阿尔真托在某些方面同意大利西部片的鼻祖塞尔焦·莱奥内更相近些(达里奥·阿尔真托曾经担任其《西部往事》的编剧)。达里奥·阿尔真托对侦探—恐怖片做了一些技巧上的革新,如为了表现人物或制造紧张氛围,他会突然从长镜头推向近镜头;喜欢运用主观镜头;运用移动摄影;运用特写镜头,对准了物或人的眼睛进行特写等。他的影片中,很少使用对白,即使那少得可怜的对白也故意不让人听到,在一个段落淡出之前,对白即被音响所淹没,目的就是为了“蒙蔽”观众,紧紧追随他脑海里的悬念。他的另一特点是,在表现紧张的氛围时,或凶手即将登台时,总会有金属音乐的陪衬,在表现死亡场景,正像希区柯克在《精神病患者》里女主人公遇害时没有出现凶手一样,他也不是直接地展现,尽量不给予凶手“演出机会”。每当有死亡或谋杀的表现时,总会有三个象征性的符号出现:风衣、帽子、皮手套。他还透露了个小秘密,那双戴着皮手套进行谋杀的手的表演者,经常是他本人,他称自己那双灵巧的手很适合于这方面的表演。
《司汤达综合症》是达里奥·阿尔真托在国外拍摄了《一对恶魔的眼睛》(1990)、《创伤》(1993)之后,回到意大利,以本国为背景摄制的惊怵片,而自1973年就与他分道扬镳的著名电影音乐家莫里科内,这次重新与他合作,为此,吸引了更多的意大利影迷。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乐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乐比TV icp123